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小麦行情先涨后落反映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成熟

2021-07-06 09:521850
  6月下旬,夏粮收获结束,产量再创新高;在新小麦大量上市之时,主产区小麦价格持续攀升,新陈小麦价格快速接轨,价格上涨使得企业避险意识提升,6月中下旬小麦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调;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下游消费低迷,面粉及麸皮价格双双走低,企业经营效益环比下滑。预计7月份,主产区小麦行情将依据品质差异而出现较明显分化。
今年小麦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年经济托底。今年我国小麦面积扭转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统计显示,今年夏收小麦面积增加300多万亩,达到3.35亿亩;单产再创新高,预计平均亩产提高约3公斤;小麦品质继续优化,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今年夏粮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赢取了主动,不仅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市场预期,也将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良性循环,并增强粮食安全的政策自信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信心。
多因素制约小麦行情
6月之后,主产区新小麦收购价快速提升。由于今年夏粮生产期间气候多变,新季小麦生长形势复杂,华北主产区在收割时期出现“多地同时开镰、多点同时开秤”的情况,加上基层粮点惜售心态坚挺、各路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新麦在南部产区开秤时2400~2440元/吨的收购价基本没有做过多停留,收割至中部产区时已涨至2480~2520元/吨。随着收获战线北移,新麦价格继续走高,至中下旬,华北地区标准品质小麦企业收购价已跃升至2580~2620元/吨,黄淮地区收购价也提升至2540~2600元/吨,就连毒素超标、品质较差的小麦价格也涨至2440~2480元/吨。
新小麦价格不断提升也推升了市场各类收储企业的风险意识,“缓一缓、控一控、等一等”成为多数收储企业在新麦市场价格达到2600元/吨左右时的普遍共识。其时,玉米持续下行,与小麦之间价差在不断收窄,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玉米收购价已经从之前的3000元/吨左右下调至2820元/吨左右;生猪产能快速恢复,价格因“踩踏式”出栏而大幅下降,导致饲用消费同步萎缩;低等级、低品质小麦因受监管影响,进入口粮市场数量减少,饲料养殖企业采购空间扩大,降低了与制粉企业之间“竞争”力度;还有各种各样的“利空传言”在市场中流传。6月末,在入市企业收购放缓之际,多数基层粮点也开始获利出货,主产区小麦价格逐步调整至2520~2580元/吨。
消费不振拖累面粉麸皮价格
进入6月,面粉消费总体表现低迷,尽管新小麦上市后价格一路上涨,制粉企业也勉力提高面粉出厂价,但受下游采购制约,面粉价格很快又恢复到之前水平,至月末,主产区30粉出厂价集中在2900~3000元/吨,环比下调60~100元/吨。
麸皮及次粉等副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下调。6月末,加工企业的麸皮出厂价降至2040~2120元/吨,月环比下降120~180元/吨;次粉出厂价在2400~2440元/吨,月环比下调约20元/吨。麸皮价格降幅明显主要原因有:一是生猪养殖收益由正转负,各地踩踏式出栏导致饲用消费减少;二是各地持续高温高湿,不利于麸皮存放保管。
由于麸皮价格大幅下跌,制粉企业加工收益较前一阶段明显收窄,开工率也出现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主产区制粉企业平均开工率在46%左右,较上月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
主流企业依旧对后期保持信心
对于近期小麦价格的变化,笔者认为,一是近期小麦价格回调的根本内在因素并不是所谓的利空因素及市场传言,而是小麦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对之前过快上涨的一种主动修复,属于市场良性发展的自我调节。二是多数市场主体容易把宏观调控中“平衡供需”和“打压价格”两者的概念混淆,比如高层会议的涉农议题、各类农产品进口情况、针对市场情况的调研等,对部分信息过度解读,导致短期内价格“变形”。三是抓住根本就是抓住全部,其他影响因素只是参考,对于小麦来说,口粮安全就是根本,而要实现口粮安全,价格“催化剂”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种植收益不减少、种植积极性不降低、种植面积不回落。6月末,主产区部分企业在原有收购标准上小幅上调收购价,反映出对后市依旧保持较大信心。
进入7月,市场分化逐步明显,出于节本增效的考虑,一方面是制粉企业依旧会为高品质小麦付出更多,另一方面是饲料养殖企业在面对较多饲用级小麦而减缓收购力度。预计至7月末,容重790克/升的高等级小麦价格或在2540~2600元/吨,而容重在760克/升及以下的小麦及部分超标小麦价格或在2400~2480元/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玉米要爆发了?

0评论2025-1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