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昨天也说了,我觉得现在玉米上涨还并不是全面爆发,或者说属于刚刚显露了一个上涨的苗头,还不具备全面上涨的条件。
玉米想要全面上涨,还差最后一哆嗦。
差什么呢?
就差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
玉米要离底的信号。
今年市场对玉米的预期并不低,只是时间问题,但问题恰恰就出在了时间上。
拉长战线来看,玉米供需是偏紧的,虽然说官方再次给出了玉米丰产的信号,但是架不住有2个特殊情况:
一是进口玉米直线下降。
今年还剩下不到2个月了,从目前进口玉米的情况来看,今年进口玉米肯定是多不了了。
而且预计明年也多不了,很大概率不会超配额了。
进口玉米减少对国内玉米市场来说是明显利好,意味着尤其是南方销区只能转向依赖内贸玉米了。
二是华北玉米的质量分化。
这个是今年的一个意外事件,在玉米收获时,华北遇上了连阴雨,这有点像那年河南的小麦,那年河南小麦质量分化了,今年华北玉米也走了这个老路。
而华北是玉米的重要产区,这么一分化,意味着本地的好玉米就得吊起来卖了,本地的买不着就得另寻其他地方的玉米,东北玉米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需求方面呢,最大的利好就是低库存。
各渠道库存都不高,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来容纳玉米。所以对玉米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都在等。
等什么呢?
当然是等着抄底,谁都怕建库建高了。
所以可以说,现在玉米行情就卡在了这个供需博弈上,基层手里有玉米,但惜售情绪也挺强,毕竟现在天越来越冷了,存粮的难度变小了。
而收粮主体想出手又有点犹豫,所以就这么僵持住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家队”带头一涨价,市场情绪大振,于是玉米就全面上涨了。
但为什么说还差一哆嗦呢?
因为收粮建库的心态还不笃定。
现在玉米是上涨,各主体也有了要建库的心思,但因为现在售粮进度并不高,大量的玉米还在基层的手里,这个时候涨价收玉米很多人心里是打鼓的,觉得是可以搏一搏的。
而基层主体相对于贸易主体显然处于弱势中,换句话说,就是对市场的判断也好,抗压力也好都偏弱,所以基层挺价和贸易商的挺价不一样,贸易商要核算成本,要看趋势,要达到预期才会卖粮,但基层不是。
基层是只要不赔钱,或者比去年价格高,就有不少人会卖粮了。而且基层卖粮也不会在意水分,今年东北玉米水分要低一些。
所以,这么持续上涨几天,恐怕玉米的上量就要增上来了。
量一旦增上来,那么必然又要来一波落价。
所以现在市场并不是不需要玉米,而是都在等玉米要离底的信号。
如何认为这个信号来了呢?
一看售粮进度,二看政策端动作,一旦信号明确,各主体就会放心笃定地建库了,玉米的大趋势也就正式拉开了。
文章来源:新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