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所以两个“大”加在一起,我们的粮食生产任务也很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粮食不仅要养人,还要养猪,养其他产业。
对于今年的粮食走势,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玉米,另一个是大豆。
今天先说玉米。玉米从今年1月1日起就像安装了马达一样,开启了“狂奔”模式。最新的行情显示,一些地方已经突破了1.5元/斤,并且势头不减。
2021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玉米,那就是“疯狂”。
1、疯狂的疫情
比玉米还疯狂的是全球疫情,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1亿例。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球各国都陷入紧张的经济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就像一个按钮,启动了玉米涨价的这个发动机。
为什么是疫情呢?
我们知道,粮食价格波动直接受供需影响,但疫情的发生强行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疫情造成各国行业停工停产,大量失业,保护粮食、保证本国粮食供应便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势必会优先保障本国的供应,提高出口门槛。一两个国家收紧不打紧,几个产粮大国和出口大国一收紧,国际粮食供需势必动荡。
这个平衡一打破,信号反馈为供应紧张,于是带动整体供小于求。
这还只是其一。其二就是疫情引发的全球放水。
为了刺激经济,全球央行开足马力印钞放水,所以各大股市纷纷遭遇过山车,屡屡创下反弹新高。资本的波动也会带动商品价格上涨。黄金、白银、铜、铁、铝等都呈上涨之势,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也水涨船高。
在这样疯狂的大背景下,玉米自然冲劲十足。
2、国内大循环的转变
如果说全球疫情是发动机,一辆汽车要跑得快,还得需要油。这个油就是国内发展新格局的转变——国内大循环。
昨天的文章提到了国内大循环格局下,农业的几个机会,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国内大循环可以理解为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第一位的一定是粮食。所以,粮食安全提了好几回,所以相应的耕地和种子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
国内大循环也即意味着国内产业要自己形成循环,产业循环发展靠什么支撑呢?说到底要靠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行业。这也意味着,工业要自我循环,工业用玉米等就增上来了。
这个用量增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个大循环体系建立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事。所以,这个增长动力十分充足。
3、生猪养殖
再来说说生猪养殖。因为我们生猪消耗量非常大,而养殖饲料与两种作物有关:一个就是豆粕,另一个就是饲料玉米。
豆粕不用说了,我们长年依赖进口。而玉米的需求也就随生猪养殖的恢复而增长起来。需求增长,价格也就随之涨起来了。很多人感叹“吃不起猪肉”,实际上,更应该感叹的是,猪也快吃不起饲料了。
4、玉米的历史库存
前几年的时候,我们经历过玉米库存高企,为了去库存,玉米曾一度跌到欲哭无泪。随着这几年的去库存,库存也基本清得差不多了。
所以,从供应端来看,与上面说的三大因素导致的需求激增相比,供应就显得十分紧缺。这时再赶上疫情突发,国内新发展格局转变,这个缺口就显现出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比如主产区的气候变化影响,运输成本增高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互相作用到一起,就催生了今年玉米的疯狂。
5、结语
要说今年玉米能涨到多高,谁也说不好,但综上所述,这些内外因素加在一起,使玉米大幅降价的可能性很小。
有人担心国外玉米成本低,大量进口会对国内玉米价格产生冲击。其实这倒不必太担心,因为现在正值转型关键时期,本来农业长期的低利润已使很多人种粮积极性降低,所以当前关头,为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发展,对于粮价不会太打压,反而有托市的可能。
所以,即便今年的玉米有些疯狂,且让它疯狂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