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英博金龙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模志
  • 发布日期:2012-03-20     啤酒工业信息网

“质量不好是对人民的犯罪”

——访英博金龙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模志

    □ 陈 毅 柳万泉 本报记者 张 华

    在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印发一个月之际,记者就企业如何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一票否决”的质量安全责任制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采访了湖北省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企业——英博金龙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泉啤酒公司)总经理谢模志。

    “质量不好是对人民的犯罪。”3月9日,谢模志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言语间透露出一个企业家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曾长期从事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型企业家,谢模志对“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有着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说:“企业是创造质量的主体,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民生的角度关注质量安全,以创新的手段提升产品质量。”

    谢模志认为,企业不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就会缺乏内在的动力,质量主体责任的落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他说:“作为企业法人虽然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但仅凭一个人是不能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的,必须依靠全体员工,只有每个员工都肩负起自己的质量责任,企业的主体质量责任才能真正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做的是如何从制度层面落实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的质量责任,这就必须始终坚持管理和技术创新,舍此别无他途。”

    据了解,自1978年开始转产啤酒,30多年来,金龙泉啤酒公司就在管理创新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先后在全国啤酒行业率先通过ISO9002、ISO14001、HACCP,即质量、环境和食品安全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认证。近年来,该公司又通过引入和吸收世界最大啤酒公司——英博集团的VPO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VPO质量支柱16个专业模块的实施,以及对管理支柱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对质量支柱“产品完整性和食品安全”、“HACCP”、“不合格管理”、“质量审计”、“客户和消费者满意度”等模块内容的实施,更加强化对质量的事前预防与风险管理,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得到了更细致和具体化的实施。仅去年一年,金龙泉啤酒消费者投诉指数同比下降65%、产品理化指数比年初提升54%、微生物指数比年初提升51%,生产现场5S、员工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等均有了显著的提升。企业先后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对此,谢模志说:“管理创新的实质是企业从制度层面对所负质量责任的细化和分解,其核心是让每个员工人人有质量意识,个个负质量责任,从而构建起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的体制机制,从源头堵塞质量安全漏洞。”

    在金龙泉啤酒公司办公大楼顶部,矗立着“产品永远让顾客满意”九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既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发展的质量理念。”谢模志解释说,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驱动下,金龙泉啤酒公司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著名啤酒公司合作,坚持开展产、学、研活动,每年召开全员创新经验交流大会,表彰创新团队和先进个人,使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有效提高和稳定了啤酒质量,全年产品合格率和产品国标优级品率达到100%,产品质量控制已从以往的理化指标控制型转向世界流行的风味物质控制型。到目前,金龙泉已开发出“黑啤”、“金典08”、“蓝色金典”、“金龙泉1978”、“无醇啤酒”等30多个新品种,其高端纯生啤酒已占据湖北市场的90%,产品两次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这些成果和荣誉,都是我们坚持技术创新的结果。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归根到底要依靠技术创新,生产出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产品。”谢模志告诉记者,在公安机关禁止酒驾的措施出台不久,金龙泉啤酒公司就开始与江南大学合作,采用低温反渗透膜过滤技术酿造无醇啤酒,该款啤酒于2010年3月成功上市,既满足了广大驾驶一族的需求,又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痛风患者越来越多。为他们着想,我们正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对漳河水库水质、无嘌呤啤酒技术进行研究。不久,一款不含嘌呤物质,适合痛风人群饮用的啤酒即将上市,这也是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在技术创新层面的具体反映。”谢模志介绍说。

    不知不觉,采访的时间已到,谢模志似乎意犹未尽地说:“作为行业优势企业,一定要以高度的质量责任感,心系人民,关注民生,宁可成本大一点,发展慢一点,也要保证产品质量,否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中国质量报》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