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迫切地希望中国啤酒业的“双龙会”可以愈演愈烈,希望金志国领导下的青岛啤酒可以改变雪花啤酒在中国似乎要一骑绝尘的态势。但金志国志不在此。在他的带领下,青岛啤酒在2011年完成了董事会换届选举,提出了千万千升(产能三年内突破1000万千升)的目标,并首次在泰国建立工厂。这些努力并不是着眼于缩小与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上的差距―而是依旧走在青啤自己预设的战略轨道上。
  为了扩大在华东啤酒市场的影响力,青岛啤酒也曾参与西湖啤酒的竞购,但最终还是雪花抱得西湖归。对于外界媒体称青啤反应过慢导致并购失利,金志国反驳说:“我们只在第一轮报价,经过评估后就不再报价。哪有什么失利?”
  了解金志国的人都知道,风险控制,一直是他脑子中时刻紧绷的一根弦。初次当选董事长时,金志国曾经说自己“要从前锋撤回来当守门员”,现在我们看到,这位“金手套”不仅自己习惯了站在“球门线”前,还在自己面前搭建了一条意大利式的“混凝土防线”,在新一届董事会成员里,除金志国当选董事长外,国内一流的法律专家、财务专家、风险控制专家纷纷进入,力保决策的科学性。
  稳健当然不是金志国追求的全部。这一年,青啤在泰国设立工厂,开中国啤酒业海外建厂先河。选择泰国,同样是个思维缜密的决策。泰国地理位置接近,旅游业发达,国内游客众多,甚至泰国是佛教文化,都在董事会考虑因素之列。此外,泰国是稻米之乡,而大米亦是啤酒基本原料。青啤的国际化三部曲终于从“内向国际化”走到了更为实质的“外向国际化”。从此,青啤从品牌建设、内部管控到外部供应链管理,将在异国他乡接受新挑战。(andy)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