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将继续扩大产能建立更多酒厂
  • 发布日期:2011-07-26     啤酒工业信息网

】“现在,英博和AB的整合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工作议程。未来,百威英博在中国的梦想还远远不止现在这些。”面对“今后发展重点”的提问,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的回答彰显出喘息之后的迫不及待。
  此前,在英博集团与美国啤酒商安海斯-布希公司(以下简称AB)的“惊天大合并”之后,新成立的全球第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一度放慢了其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减速的代价是,尽管百威英博也觊觎“西南最大的一块肥肉”重啤股份(以下简称重啤)12.25%的国有股权,但因深陷整合难题,2010年5月,这块肥肉最终还是落入了百威英博的老对手丹麦企业嘉士伯囊中。
  但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一开始,情况再度逆转,百威英博在中国接连出手:先拿下了辽宁的大雪啤酒,又从青岛啤酒手里“横刀”夺下河南第二大企业的维雪啤酒。
  短时间内的数次出手似乎宣告,合并的阵痛已经过去,那个以60亿元天价打败所有对手,成功收购福建雪津啤酒的百威英博又回来了。
  但似乎,如今的百威英博,跟之前多少有了一些不一样。
  
控股权更重要?
  其实,比起同时期进入中国的其他外资企业,百威英博更加专注在中国的扩张。
  “去年我们的销量增长了10%,销售增长了12%,产能增加19%。”对于近几年的扩张成果,百威英博的全球CEO薄睿拓相当满意。
  数字显示,如今,全世界啤酒年销量增长的50%出自中国,这一增长势头支撑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顺理成章,中国的啤酒市场成为了世界啤酒巨头贴身肉搏的逐鹿场。
  仔细审视中国啤酒行业前五强的背后,除了燕京啤酒,世界级的巨头身影频现:老大华润雪花背后有控股49%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商SABMiller公司,青岛啤酒背后有日本朝日啤酒。
  “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的策略已经发生分化,以朝日、麒麟为代表的外资已经逐渐退居幕后;以喜力为代表的则放弃了全线扩张,专心高端市场;而以百威英博、嘉士伯为代表的企业则依然在攻城拔寨,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增长市场在操作。”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对记者表示。
  李保均所说的攻城拔寨,指的是百威英博在中国的一系列合资及小规模收购。
  早在1984年,原英博集团就开始与珠三角地区的龙头老大珠江啤酒合作。现在,已经持有珠江啤酒25.3%的股份。
  1997年,原英博集团通过全资收购南京金陵啤酒正式独立亮相。此后,浙江的双鹿、红石梁、KK,湖北的金龙泉,长沙的白沙,福建的雪津先后落入英博之手,并购对象多是区域性企业。
  而原AB公司在收购上更偏好全国性大企业:2004年全资收购哈尔滨啤酒;2005年增持青岛啤酒H股股份至27%,成为第二大股东。
  “对于巨头而言,产能很重要,但控股权更重要。如果没有控股权,巨头就很难让其参股的企业执行自己的战略,这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利。”李保均坦言,最近几年,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巨头,对于扩张方式,都以全资收购为主,参股、合资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
  而回看百威英博的历史,更是一系列收购史。这个公司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公司不断并购、重组而来的,并购是其最惯用的扩张手段。
  事实上,当一个寡头试图进入其他寡头的优势市场时,扩张的方式不外乎全资收购、或相对控股该区域的强势品牌,以及投资自建生产基地两种。
  而随着中国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百威英博在中国的扩张思路也开始转变。对此,傅玫凯的解释相当直白:“十年前,百威英博刚进入中国时,通过合资应该是比较合理、稳妥的方法。而现在,我们在扩张策略上则有所变动现在的百威英博完全有能力自主投资在中国建立新的酒厂,并获得成功。”

“其他大区也有可能借鉴中国的扩张模式。”薄睿拓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扩张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
  薄睿拓所说的模式正是投资建厂。刚刚,百威英博在四川资阳投资建立了其中国第三个生产基地,力图在西南市场多分一杯羹。而建立该厂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南市场上的百威啤酒都是从湖北武汉运输过去的。傅玫凯坦承,建立该生产基地的投资仅仅为6.5亿元,但新基地的投产却将极大降低西南市场的物流成本。
  “事实上,在百威英博发力之前,嘉士伯和业界称之为”西南虎的华润雪花早已盘踞于此:嘉士伯与区域品牌兰州黄河、啤酒花、西藏发展等均有股权关系,占领了西部地区将近一半的市场;华润雪花占据了四川省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傅玫凯表示,未来,百威英博将继续扩大产能,投资扩建、兴建更多的酒厂:“我们现在在福建漳州、河南新乡、吉林延吉,辽宁的营口、锦州都有在建的项目。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建立新厂的可能性,两周前我刚刚去考察了广西。”
  之所以看淡合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资巨头一直很难从与国有企业的合资中占到便宜。原AB公司早在1993年青啤在香港上市时持有青啤5%的股权,2005年持股达到27%。而据青啤原董事长李桂荣回忆,在青啤和AB合作之初,双方签订了一个排他性协议:A B所占股权不能超过27%,表决权只有20%,其余的7%交给青岛市国资委。市场普遍认为,尽管收购股权时付出了大笔资金,但原A B公司一直无法控制青啤,此桩收购形同财务投资,缺乏战略价值。最终,2009年2月,百威英博整合后不久,就将持有的青啤股权转让给日本朝日啤酒,成交价格是6.6亿美元。
  “现在,中国啤酒行业并购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初步进入寡头竞争时代。接下来的局势,在每个区域的竞争,都是国际级巨头之间的"贴身肉搏"。”李保均指出。
  事实上,经过不断地并购整合,中国啤酒企业的数量已经从鼎盛时期的800多家,下降到了2010年末的200家左右。排名前五的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的销量超过了整个行业的70%。“很多区域市场除了寡头,已经很难找到适合寡头收购的企业,即便有,也会因为竞购激烈而导致收购成本大涨。”(andy)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