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汉大学教授、啤酒营销专家程虹

     啤酒销售的终端市场,为何滋生出如此乱象?记者走访了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啤酒的销售渠道和品牌竞争。
     程虹认为,这与啤酒独特的属性戚戚相关。
     首先,消费者对啤酒生产日期很敏感,希望能及时喝到新鲜啤酒,对那些需要远距离运输、导致存放多天的啤酒不感兴趣。
     其次,啤酒销售属于逆向物流,销售人员向酒店、夜场、社区店投放产品之后,还要及时回收啤酒瓶。“既要送得快,也要收得快”,决定啤酒有着较强的销售半径。
     这种特殊的物流方式,使得啤酒厂商想要占领某地市场,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在当地设厂。
     而国家对烟酒行业规定了特殊的税收方式,地方政府从中获利丰厚。
     因此,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维护地方利益上,地方政府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帮助本地酒厂抵御外来竞争,滋生出各种地方保护措施。“不过,地方政府对本地酒厂的保护,越来越巧妙,采取的行为大多符合法律要求,尽量避免粗暴干预。比如质监部门,可以要求对本地酒厂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同时要求抽检期间内,该产品不得销售,变相设置外来啤酒进入本地市场的门槛。”
     对于酒霸的出现,程虹认为,这是因为啤酒是大众消费品,销售量巨大,无须像一些高档商品那样,需要采取特别的销售技巧。
     同时,在啤酒集中消费的场所,由于酒精的刺激,容易出现酒后闹事。这给酒霸进来要求罩场子,收取保护费,提供了合适的借口。
     不过,对于大酒店、夜场和社区便利店这两个极端的销售终端,都出现了只允许一种啤酒销售的垄断行为,程虹认为啤酒厂商要自我反思。
     他说,尽管啤酒牌子多,但是消费者对啤酒品牌的忠诚度都不够高。“如果消费者对啤酒品牌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没有某个品牌的啤酒,我就不在你这里消费。我相信,没有哪个酒店或夜场,会只销售一种品牌。”“现实状况是,消费者对啤酒品牌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没有甲品牌,乙品牌也行,或者丁品牌也凑合着喝。导致酒店、夜场、酒霸们与啤酒厂家肆无忌惮地勾结起来,垄断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程虹认为,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啤酒消费的口味大不一样。啤酒厂商应在质量和品牌上下工夫,大力培育自己忠诚的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拨开笼罩在啤酒销售上的灰色迷雾,最终破除啤酒终端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