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酒、做人两朴素--访金星啤酒张铁山 
  • 发布日期:2006-11-21     啤酒工业信息网

  

    张铁山走在郑州的大街上,一定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他的外表很平常,中等身材,衣着简朴,目光温和可亲。他的日常生活也很平常:早上7点就来到办公室,忙忙碌碌一天下来,中午一顿饭总是一碗河南人离不了的捞面条。

    然而,当他的名字和一家企业、一个品牌联系在一起时,“张铁山”就有了许许多多超出常人的特点―――

    历经20多年艰难发展,金星啤酒终成河南省啤酒行业乃至中西部连续两届“中国名牌”得主;在行业内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名列世界啤酒巨头第18位。企业的兴衰起伏、荣辱悲欢也早已融入他的风雨人生。

    没有人能够把金星集团的历史和张铁山的人生分开谈论。“20多年世事变迁,改变了许多人、许多事,而张铁山的人生格调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做平常人,干大事业。”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企业职工对张铁山的评价,这也成为我们选择他作为报道对象的原因之一。

    倒掉不合格啤酒

    质量兴企意识从此牢固地进入企业文化,13年后,金星成为河南省排名第一的啤酒企业

    张铁山是“老三届”毕业生。“文革”开始后,他在郑州市管城区陇海村当大卡车司机,也在机修厂当过工人。1985年,村办企业东风啤酒厂(金星啤酒厂前身)实行承包经营,从未接触过啤酒生产的张铁山一举中标。当时,该啤酒厂年产量只有2000吨,濒临倒闭,张铁山接手的最大资产是仓库里100多吨不合格啤酒。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只要产品还能吃,就可以卖,而且不会有人投诉。100多吨啤酒价值十几万元,这对一个小厂子来说是个天大的数字。当时有人建议把酒作为福利分给职工,也有人建议降价处理拿回些成本。而张铁山却作出了一个惊破天的决定:在全体员工面前把100多吨啤酒全部倒掉!

    原来,他经过考察后已经发现,当时企业最大的瓶颈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从质量管理入手。他说:“我们厂已经被不合格产品打倒了,今后我们厂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就看我们能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金星在我们手上,希望就在我们手上!”

    100多吨啤酒当场被倒掉的同时,质量意识也深深根植于全体员工心中。事后,他们自己又专门颁布了一个比国标更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规定金星的产品,只有达到这一个“厂标”才能出厂,质量兴企意识从此牢固地进入企业文化中。 

    张铁山性格沉稳,不善言谈,有时甚至给人木讷印象,但却有着极其活跃的思维,同时,更有一种做大事业的气魄:“要造船就造大船,要开车就上高速,在小鸡蛋壳里是发不出大蛋糕的。”

    13年后,金星成长为一个年产30万吨、在河南省排名第一的啤酒企业。但是张铁山丝毫没有停顿,他的眼光时刻盯着更大的市场。

    金星的另类征战

    他坚持“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扩张原则,独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

    张铁山对市场的敏锐感知和独到认识,常令他做出超常规的决定,他独创的被业界誉为“金星模式”的管理方法,至今为人称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华润掀起了中国啤酒业的并购浪潮,先后收购了近50家地方啤酒企业。但和青啤、华润相比,无论是品牌还是资本实力,金星都相去甚远。张铁山提出了“独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的扩张模式。他说,这种扩张最大优势在于企业文化基因的融合上。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因,不同的企业环境,形成的基因也不相同,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基因强加到另一个企业,是很难成活的。而金星独资建立的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金星的老员工,金星的文化基因能很快在分公司生根发芽,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先建市场后建工厂”,是张铁山的又一独步,也是他每一次扩张中都遵循的战略。虽然,这种战略与“先建工厂后建市场”只是顺序的调整,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并迅速赢利。

    几年间,金星集团快速在全国建立了15个生产基地,其中8家在河南以外。从2004年开始,金星啤酒尝试进入上海、南京、成都、广州这些竞争激烈的大城市。2005年,金星啤酒销量达到140万吨,实现利润1.67亿元,是走出河南前利润水平的17倍,这对于20年前濒临倒闭的啤酒厂来说,堪称奇迹。

    大“得人心”者大胜

    为了请到一个大学生技术员,他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东南郊跑到西郊去请了三次

    从倒酒那一刻起,张铁山就瞄准了另一个目标―――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

    刚刚接手金星时,由于当时金星只是一个刚起步的小企业,愿意到金星工作的人很少,为了请到一个大学生,张铁山曾三次骑自行车从郑州东南郊跑到西郊;为得到一个人才,他也曾几次亲赴其家邀请。这些人感于张铁山的“暖心”行动,尽力回报,而张铁山也从这些人的行动里感受了人心的力量。他回忆说: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感悟到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经营企业,说一千道一万,最后都得落到“得人心”这三个字上。小“得人心”小胜,大“得人心”大胜,不“得人心”不胜!

    90年代中期,公司盖了一栋条件较好的住宅楼,张铁山把几套房屋的钥匙往总经理王智面前一放,“你挑吧”;前几年公司买了一辆奔驰车,张铁山把它给了销售老总;随着公司的发展,张铁山及时地调整工资待遇,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金星每年的培训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为员工搭建成才的平台。

    张铁山平时与员工之间保持着十分单纯的关系,任人唯贤,只要是挑选到合适的人就会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事。一位老员工这样评价张铁山的用人策略:“在金星,人事关系相当简单,只要你踏实肯干,能力出众,就会受到重用,‘拉关系’的办法在金星行不通。”

    现任副总李京几年前在任集团公关部经理时,曾因一件小事与张铁山吵过架,两人拍着桌子,争得面红耳赤,整个办公楼内的人都被惊动了。尽管吵成这样,却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工作关系,而且李京后来还被擢升进入集团的管理高层。李京告诉记者:“金星的员工假如为了提拔去找董事长的家门,不但提拔不顺利,可能还会受审查,因为董事长会怀疑你有什么问题才去走‘后门’。”

    后来,张铁山用“三个三分之一”将“聚人心”工程从企业延伸向了社会,他解释说:“比如说一瓶啤酒能赚一毛钱,公司只得三分之一;经销商得三分之一;消费者得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我们是通过回报社会的形式让利的。我们把这定为企业的规则。”

    享受简单人生

    56岁的他不知疲倦地带着激情工作,在张铁山看来,造酒与做人有相通的哲学,那就是需要朴素

    工作是张铁山最大的爱好;收集和欣赏奇石是他用来舒缓压力的好办法。

    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企业总部的大花园里,见到很多奇石。他说:“不同的石头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韵味,硬的石质部分留了下来,软石质的部分都被冲刷掉,然后经过岁月的打磨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图案。有时就能从石头上悟出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常常在夜深的时候和石头在一起,与自然进行交流。他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它们太多的生命信息,烦恼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着这些奇石,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56岁的他虽然始终不知疲倦地带着激情工作,但是却一直遵循着极其简单朴素的生活哲学。他喜欢吃面条,午饭常常是一碟花生米、一碗捞面条,最多再加几杯老白干。他喜欢每天早早地从家步行到厂房,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豪华的办公用具,看不到任何时尚与奢华。

    在张铁山看来,造酒与做人有相通的哲学,那就是需要朴素,“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十分有限,没有必要铺张浪费讲排场,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他说:“办企业如果不给国家缴税,不为农民增加收入,不为职工谋福利,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多年来,金星集团先后投资140万元设立河南大学研究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投资600万元在郑州轻院设立大学生科研发展基金;向郑州市管城区吴庄小学赠款30万元,建立“金星希望小学”……这些才是真正的享受,张铁山说。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