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成很忙,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今年上马的5个项目?D?D内蒙古包头、湖北仙桃、江西抚州、广东佛山和广西玉林新啤酒厂?D?D要投产,李福成说:“我们燕京的事业像接力赛跑一样,我1989年接过接力棒,就要加速跑,就要竞争。”

    成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和全国劳模,提起这事,他说:“这是上级对燕京成绩的一种肯定,这朵花是我为大家戴的,?D燕京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问,你有许多头衔,有许多荣誉称号,其中“劳模”一项对你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李福成说,劳模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社会责任,他应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起典范作用。李福成非常欣赏美国学者马斯洛的价值观,认为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有所成就,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成不吸烟,不打牌,不进娱乐场所,这在“燕京”人所共知。一年生产228万吨啤酒的企业一把手能喝啤酒吗?见记者问,李福成说,论喝酒,我不合格?D?D喝一瓶到头儿了,我身体中缺少乙醇脱氢酶,不分解……

    1989年初,时年35岁的李福成接任燕京啤酒厂(燕京啤酒集团前身)厂长,“燕京”当年啤酒产量不足8万吨。当时,外部环境是经济疲软,市场萎缩,原材料涨价,企业资金非常紧张。据有关资料分析,北京啤酒市场20万吨啤酒就能饱和,燕京在这种情况下是发展还是守摊?这是李福成驾驭燕京遇到的第一个事关企业前途的重大抉择。他连续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和职工座谈会,广纳意见和建议。又一连几个晚上坐在灯下翻阅了大量的中外啤酒工业发展史料,直到胸有成竹,才在领导班子会上慷慨陈词:“就我国目前人均啤酒消费水平而言不足3升,北京也不足10升,可发达国家已达80升,德国达到了130升,这就告诉我们即使我国啤酒产量翻一番,市场也不会饱和,中国啤酒工业大发展时期将会很快到来,这个机遇此时不抓更待何时?守摊是守不住的,发展才有出路……”

       在李福成的决策下,“燕京”不但没有停止发展步伐,而且靠仅有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当年增加啤酒量2万吨,为燕京实现更大的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95年9月,“燕京”兼并了华斯啤酒集团,有千名职工的华斯啤酒集团当时不但资不抵债,而且还亏损4000万元。李福成面对如此大的窟窿,以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政治责任感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向上级领导作出了一定要兼并成功,1996年一年实现扭亏为盈的承诺。这个承诺的背后是难以计算的付出,付出的最好证明是头脑中经过反复加工的一个个决策: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领导班子,统一生产工艺管理、统一原材料选购、统一商品定价、统一使用燕京商标、统一市场划分、独立经济核算;投资8000万元购买优质原辅材料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李福成的正确决策加之广大职工艰苦卓绝的努力,1996年实现扭亏为盈,由亏损3921万元转为盈利1135万元;1997年生产啤酒22万吨,实现利润3973.4万元;1998年生产啤酒23万吨,实现利润4512.9万元。李福成的承诺变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不仅盘活了2.1亿元的国有资产,而且创造了北京市大集团之间首次兼并成功的范例。

       李福成深谙管理、用人之道。在他的字典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鱼鹰的故事”。每日鱼鹰抓鱼,渔夫将所抓大鱼扔在篓里,喂其小鱼吃。这种用“人”之道和激励机制对李福成触动颇深。

    李福成认为,决策绝不能离开规范的操作程序。在公司的人事任命上,李福成没有单独任命过一个人,本着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科学原则,公司所有干部的任免都是按程序集体决议,保证了管理团队的团结和高度默契的配合。

    上次招聘车间副主任,有5个岗位,准备招6个人,结果报名的有156人。公司的程序是,先按高考水平进行基础考试,其次是经济管理知识考试,再是岗位专业考试。闯过三关后,再由李福成亲自出题,由14人的考评小组现场考试评分,最后由于竞聘人员实在出色,剩下了10人。再由公司内部公示一周,接受群众考察监督,五关全部通过后,才算正式录用。

    之所以这样,李福成觉得,赛马的效果比伯乐相马更好、更科学。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公司内部形成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气氛,使员工都把新岗位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以此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机制。

    但“鱼鹰的故事”带给李福成的又不仅仅是成功。他目前遇到的最大烦恼就是公司激励机制如何解决的问题。经过20来年的高速发展,公司资产、收入、利润都翻了几十番,但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还很低。“大鱼”已经抓上来了,喂不喂“小鱼”吃呢,没有“小鱼”,怎么激励“鱼鹰”再抓鱼呢?

    成强调,必须控制好决策的风险性,而要避免决策风险,就要科学论证,尽量避免、减少失误,尤其是战略上的失误。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这个问题上,李福成非常赞同杰克.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干就要干最好。如果能力达不到,企业就应该搞专业化,力争把主业做大做强,为多元化经营打基础。

    在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选择问题上,燕京更多的是在专业化基础上,构建与整个产业链紧密相联的多元化平台。在发展啤酒主业的同时,为提高抗经营性风险能力,燕京决定向相关高科技领域进军。日前公司搞了一个300亩的生物科技园,一是搞生物制药研究,二是与中科院生物所合作,搞酵母的深加工,如提取核糖核酸等。而为让生物制药有充足的成长时间,公司决定搞一些短平快项目,如茶饮料等,力争将其扶持成公司另一个强有力的利润支撑点。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另一突出矛盾。正确处理投资与回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李福成觉得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产品有一定的市场覆盖率;二是生产经营具有相当规模,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三是企业能长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能力。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李福成认为燕京必须进一步让技术、工艺、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要把销售网络做强,在巩固北京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华北市场,尽快占领全国市场;并且燕京品牌要力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逐步提升其国际化影响;同时把经济实力要进一步做强,争取在未来20年里,实现20个亿的资本积累。李福成的目标是燕京要达到年产300万吨,进入世界啤酒10强。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