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啤酒行业产销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达到5062万吨;但是在2014年,则出现24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比降0.96%至4922万吨。虽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啤酒业存在着从量变转向质变的必然过程,但是,不足1%产量降幅的骤然出现,依然引发了业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行业变局的种种疑惑。
 
  日前,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酒仙网联合协办的“2015中国酒业年度峰会暨‘赢在未来,开启后5000时代’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邀请了世界前七强企业高管、渠道、投行、媒体及消费者代表等采取全程对话形式,就新常态发展、渠道变革以及互联网+啤酒等行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南方日报记者全程见证和记录了这场啤酒业的高端对话。
 
  本期嘉宾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 王延才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 何勇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营销总裁 曾申平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樊伟
 
  喜力亚太酿酒公司中国区总裁 陈展鑫
 
  嘉士伯中国区营销中心和战略规划副总裁 Helle Muller Petersen
 
 
   波段上涨将成为未来主流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啤酒业出现了24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王延才:多年来,中国啤酒产业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形势,产业成熟度非常高,趋势性和规律性明显。但在产业发展周期中,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间歇性变化都是正常表现,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价值规律,也是行业总体走向成熟发展的必经之路。
 
  陈展鑫:虽说我国啤酒人均消费已经超过世界平均值,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如日本人均消费50升相比,中国啤酒市场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不用太过担忧,市场未来依然有发展前景。中国市场习惯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低速增长在国外很常见。未来,喜力会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上的投入力度,对喜力来说,中国市场是战略市场。
 
  记者:啤酒行业是否迎来了拐点?
 
  王延才:2014年,我国白酒、葡萄酒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而啤酒产销量也出现了二十四年来的首次微降,为此,有人担心,啤酒业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在中国啤酒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用“稳健”来形容是比较贴切的,正是因为啤酒产业在酿酒产业中成熟度是最高的,所以,体现出的趋势性和规律性也更为明显。
 
  何勇: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连续24年的增长都是一个奇迹,会在一个时间点被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啤酒行业从此就进入了下降通道。我们判断,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啤酒业的消费容量仍有增长空间,但大幅度增长或者连续多年增长将不复存在,波段上涨将成为未来主流,中国啤酒业也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差异化产品成新增长点
 
  记者:啤酒市场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曾申平: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未来一个较大的增长点,其中更多的是农村市场消费方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企业首先要提高农村经销商的覆盖率。以华润雪花在贵州都匀市的布局为例,据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雪花已占有都匀市超过70%的市场份额,而该市的啤酒容量也由2007年的4000千升,增长为2014年的近12000千升,增长了3倍。为了实现终端渠道的覆盖,华润雪花使用了小货车转运、马车运再转背篓运的方式将啤酒送到农村深处。
 
  樊伟:为消费者提供好喝的啤酒,是青岛啤酒前100多年生存的本钱。未来在新产品开发上,要更多捕捉消费者的喜好,完成产品差异化。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时尚高端,这就是新产品开发的诉求点之一。比如,我们专门为那些不适合喝啤酒的女性消费者,开发了果味型的啤酒,非常受喜欢。
 
  Helle Muller Petersen:虽然啤酒看上去都是相似的,酒精含量看起来也差不多,但发展最关键的是给啤酒里面注入不同文化,以适应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怎样让啤酒文化和现代年轻消费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对于各大啤酒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注入自己独特的文化,开发出新品类,让自己的品牌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记者:对啤酒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
 
  王延才:面对中国啤酒业发展的新常态,我们需重塑啤酒业发展新动力,坚持创新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敏锐洞察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坚定推进产品结构、行业结构调整,“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着眼未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起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啤酒业新格局。
 
  何勇:啤酒行业一直以来竞争激烈,啤酒售价和啤酒的价值不对等,整个行业每听只赚8分钱是普遍现象,而人工、营销等成本却在不断上涨。这意味着啤酒企业未来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让价格与价值对等,才能取得大发展。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