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啤国人公司总经理李开喜:从乡镇企业家到职业经理人
  • 发布日期:2013-10-23     啤酒工业信息网
 在湖南常德企业界,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开喜是个传奇人物。
  没采访他之前,就知道他身上的光环很是耀眼: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
  采访李开喜才发现,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乡镇企业家到公司董事长到外资控股企业职业经理人,他经历了一个企业家职业生涯的三级跳,这样的转型经历更让人称奇。
  每一次转型,李开喜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了什么?
  “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机遇,虽然很痛苦很纠结,但我都抓住了机遇;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挑战,虽然很艰难很严峻,但我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从办企业到管理企业,我想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的进步和提升,一个聪明人,就是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不停地往前走。”李开喜开朗豁达,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说话爽快,充满睿智和活力。
  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心路,说起来云淡风清,听起来却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从村支书到啤酒厂厂长,吃苦是创业最大的资本
  1984年,对于李开喜来说,命运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
  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三十出头就已经是全村老小都认可的村支书,李开喜在澧阳镇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能人了。
  全国上下大办乡镇企业,澧州大地也难以平静。澧阳镇党委政府要李开喜领头,办一个啤酒厂。
  当时的李开喜种田是把好手,办企业可是门外汉。而且当时喝啤酒在澧县都还是新鲜事,办啤酒厂更是破天荒。
  李开喜压力巨大,不仅要面对大家的怀疑和议论,更要面对的是创业的三无: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说穿了,就是一无所有。
  “创业初期,我就是处处求人,吃尽了千辛万苦。”说起当年,李开喜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当时,啤酒在中国也刚刚兴起,喝啤酒还是件挺洋气的事。去外地啤酒厂考察,一看乡镇的介绍信,接待人员满脸都是轻视,根本不和他们谈,李开喜谦恭地想问几个问题,人家一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你们听不懂。
  一次次冷遇就像是耳光狠狠抽在脸上。同去的实在受不了,想打退堂鼓,李开喜咬着牙给大家鼓气:面子是要靠实力的。我们现在没实力自然是被人看不起,只有把厂子办好了才有面子。
  为了把企业办起来,一向好面子的李开喜硬着头皮厚着脸,拼出去了。他走县里、奔市里、跑省里,找专家论证、请求立项、争取银行贷款支持。为了省钱,出差途中,他吃干粮、喝自来水、睡候车室。
  设备拖回来的时间,正值春节,设备的重量足有300吨8节火车皮,澧县还没有能运得动设备的车辆,眼看着滞留在火车站还得交罚款,李开喜急了,想方设法从长沙调来了一辆大吊车,花了两天半的时间,终于把设备运到了家。
  设备来了,没技术怎么办?李开喜明白,必须得请技术人员。他在沈阳雪花啤酒考察时,就瞄上了3位技术专家,可人家远在东北,凭什么跑到澧县来,何况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乡镇企业。
  除了诚心,李开喜也确实没有任何可以请得动专家的砝码。滴水成冰的大冬天,他在技术员的门外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见到人时冻得面部僵硬说话都打哆嗦。好不容易说动了技术人员,家属又一致反对,他只得又一家家找他们的家属做工作,感动得人家不好拒绝他。
  建厂房,当时钢筋水泥都要计划,通水通电要批字同意,李开喜骑着辆破单车到处求人,整天不是守在单位门口就是守在别人家门口,厂里工期一天都耽搁不得,他等不起呀。
  1985年6月30日,澧州啤酒厂5000吨的生产线正式投产了,虽然规模小,但李开喜终于让澧县人喝到了本地生产出来的啤酒。
  从厂长到董事长,坚持是兴业的强大动力
  1990年,经过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澧州啤酒厂年产量即将突破1万千升大关,李开喜又遭遇难题了。
  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又适逢啤酒市场疲软,湖南30多家啤酒厂,一下子跨掉20多家。澧州啤酒厂的年产量降至640千升,企业几乎处在停摆的状态。
  企业何去何从?是生是死?众说纷纭,最强烈的声音是像别的企业一样关掉,彻底甩掉这个包袱。
  李开喜却坚持企业不能垮大门不能关。
  他有自己的思考。经过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论证后,李开喜认为啤酒行业前途是光明的,啤酒是液体面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快销品,市场前景广阔。虽然暂时低迷,但只要能坚持,就能化危为机。
  企业上上下下统一了思想后,李开喜大胆地提出了低成本扩张之路,寻求规模效应。
  于是,在别的企业纷纷倒闭的时候,李开喜筹资500万元,收购倒闭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迅速扩充规模到了2万千升,实现电脑微机自动化生产,企业实力大增,成为湘西北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啤酒企业。
  市场低迷,李开喜听说东南亚啤酒畅销,他就把市场开拓的步子迈到了越南。没想到,澧州啤酒在越南大受欢迎一跑走红,销售一下走出了困境。

最艰难的时期,澧州啤酒厂挺过来了。可李开喜没有停止思考。企业在发展,粗放式的管理明显不适应了,他意识到,企业管理是门大学问。
  1992年,李开喜专程前往武汉东西湖啤酒厂参观,学习经济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成功实行了全方位承包责任制,当年就为企业节约各种成本上百万元。
  1997年,李开喜远赴山东诸城等地学习考察股份制改造经验,冲破各方面的阻力,率先在全省乡镇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湖南国人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家的一致拥戴下,他成为了湖南国人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改制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澧州啤酒厂迎来了发展的高潮,规模扩张到了10万千升,利税上千万,成为了澧县的龙头企业,在湖南啤酒行业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从董事长到职业经理人,提升是企业家永远的课题
  2002年4月,面对啤酒行业大整合的势头,李开喜果断决策,借船出海,与重庆啤酒集团强强联合,成立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
  从一言九鼎的董事长变成了分工负责的总经理,从控股变成了持股,李开喜又经历了一次角色的转换,这个过程不是没有纠结。
  重庆啤酒集团1997年上市时就找过李开喜,他没有同意。自己好好的企业,说话办事都做得了主,干嘛要和别人合作?
  可发展形势却让李开喜不得不正视现实,国内啤酒行业大整合,品牌、技术、管理、实力都在重新洗牌,要发展要生存,必须做大做强。如果在这一轮洗牌中没有占据制高点,企业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
  如果为了一己之利,李开喜可以继续当自己的董事长,可为了企业发展,他选择了借船出海。
  与重庆啤酒集团合资后,担任总经理的李开喜大胆作为,先后通过收购和新建,成立常德分公司和永州分公司,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南扼永州辐射粤桂,北踞澧县挺进荆楚”,三家分公司齐驾并驱的战略格局。
  企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总资产4.2亿元,生产规模达到40万千升,员工上千人,上缴税金超过了5000万元。拥有全国唯一的生态啤酒生产线、湘西北地区第一条易拉罐啤酒生产线。
  品牌建设更是上了新台阶。已形成“生态”、“重庆”、“国人”、“一品”等系列品种。“生态”、“重庆”、“国人”商标是“湖南省著名商标”。“重庆”、“国人”啤酒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重庆清爽等15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态”商标于2011年5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嘉士伯啤酒入主重庆啤酒后,公司开始引进嘉士伯啤酒的优良产品、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经验。2012年6月,特醇嘉士伯啤酒和乐堡啤酒开始在湖南市场投放,这两款啤酒是丹麦嘉士伯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开发的产品,口味清爽纯正,目前在省内市场的来势十分喜人,成为中高端啤酒消费的新宠。
  “这几年,我最欣慰的还不是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是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和品牌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国企外企的规范化管理,让我受益匪浅,而当年跟着我创业的一批骨干,现在都脱去了身上的农民气,成为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和能力大大提高。”说起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李开喜充满自豪。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李开喜,他告诉记者,以前自以为自己是个多了不起的企业家,现在看来,在企业管理方面,与国外先进模式比起来,差距还很远。
  按照外资企业的管理要求,今年公司内部管理重点落实三个项目:产品营销推行“龙腾计划”,提升执行力。供应链系统实施“生产卓越化”,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寻找潜力点,除弥补涨价因素500多万元外,实现潜力值为488万元。生产过程管理建立“内控体系”,达到国家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对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内部管理要求。
  李开喜兴奋地告诉记者,嘉士伯系列啤酒在湖南市场的强劲来势,使湖南公司成为嘉士伯啤酒在中国市场各分子公司的标杆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嘉士伯在湖南增加投资,做大做强湖南公司的信心。当前正在着手落实两个项目,一是增值扩股8000万元,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二是新改造一条嘉士伯啤酒生产线(预计项目在今年年底竣工),这是嘉士伯在中国的第三条生产线,界时,华东地区以及中部六省的嘉士伯系列啤酒将全部由湖南国人公司提供。
  年过六旬的李开喜仍然斗志昂扬,企业在往前走,他的脚步就不能停歇,因为事业的路还很长。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