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高宁的下一站
- 发布日期:2013-06-17 啤酒工业信息网
本报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谁都知道,宁高宁离开中粮集团,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个“必然”在他执掌中粮八年有余后,在近日又一次被提及。
作为80年代的较早一批“海归”,2005年,宁高宁入职中粮烧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全产业链”,这在当时无疑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在业内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投资巨大的赌博。但时隔八年后,在将几大业内巨无霸收归麾下后,中粮覆盖全产业链战线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曾给了中粮和宁高宁绝佳的机会,但2012年至今,中粮全产业链上的主要链条陷入业绩泥潭,而在这个节点上又传出宁高宁去职消息,巨大的中粮版图如何继续勾画引人深思。
掌舵8年有余,该动了?
在当了八年多中粮董事长后,宁高宁最近又陷入“将出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掌门人”传闻,而这已经不是头一遭。
6月6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中粮广场会见了上海市闸北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一行,双方就上海大悦城二期建设事宜展开交流。此后一天,在网络上开始传出宁高宁要离开中粮集团,只不过这次的版本变成了去掌舵中投集团。
据本报记者了解,去年的3月28日,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粮油控股公司发布公告称,宁高宁不再兼任控股公司董事会主席。两天后,中粮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也发布公告称,宁高宁将不再兼任中国食品董事会主席。当时就曾传出宁高宁要离开中粮或去从政,后来今年两会期间,又有一波关于宁高宁的传言,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三波了。
不过,对于市场关于宁高宁即将从中粮离职的传闻,国资委新闻中心相关人员均表示并不知道此事,称这种事只有中组部公布后才靠谱,而中粮集团公关部也是一问三不知,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对外不回应此事,截至本报截稿时也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其实,宁高宁被传将出任中投董事长并非空穴来风。因投资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公司出现巨大的账面亏损,中投公司备受外界质疑,现如今中投董事长的职位空缺已经有三个月了,一个正部级的职位成了“烫手山芋”,目前依然是财政部长楼继伟兼着,而楼继伟此前就一直掌舵中投。
不久前,知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曾撰文指出,中投这个正部级和其他行政部门的首长又不一样,这是一个专业投资机构,有非常现实的业绩的考核压力,每天睁眼就是3个亿,并不是个人就能扛得起来的活,没有金刚钻是不能揽这个瓷器活的,搞不好还会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即便有人想来,中组部也不会同意的,这就叫想来的不能来。
那么,宁高宁有能力担任这个职位吗?据了解,当宁高宁还在华润集团时,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宁高宁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摩根,因此当时就有媒体称之为“中国摩根”。
入主中粮集团之后,宁高宁也有着良好的投资业绩,其用资本撬动产业的做法一直被外界称赞,比如其入主中粮后不到1年,就一举拿下兴业银行(601166,股吧)1亿股股权,投资溢价达10倍之巨,中粮获得巨大回报。
据中粮内部一位不愿署名的管理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虽然现在的信息显示这则传闻尚未得到证实,在中粮内部许多人也不清楚这则消息的真伪,但是宁高宁很可能是候选人之一,只是尚未被最终敲定而已,换句话说,以宁高宁的经历和能力来看,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中投的董事长一职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宁高宁金融和实业都很在行,完全可以胜任。
1958年11月,出生于山东滨州的宁高宁,今年55岁,为人处世中透露出山东汉子的豪爽,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留学归国的宁高宁,于1987年进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上班;三年后的1990年3月,宁高宁就高升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总经理;随后几年,宁高宁先后担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等职务。
直到2004年12月28日,宁高宁正式代替周明臣出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从入主中粮集团到现在,已经是第九个年头,这在中央企业的任职中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了。
以宁高宁的山东老乡中石油集团原董事长蒋洁敏为例,其在掌舵中石油集团七年后,正式出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副书记一职。
一位中央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在央企任职中,宁高宁在中粮的任期算是比较长的了,根据国有企业的任职时间来看,也到了一个该调动的时间点了,如果再不调动,就意味着升职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到底能否出任中投董事长,现在还不好说。
“中粮方面尚未给出明确回复,宁高宁能否最终转向中投尚未可知,央企领导层的更迭更多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裁定,而非是企业管理层的单纯变更。”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投董事长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最终谁来接棒都很难平息外界的种种质疑,中投的投资状况和盈利水平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再造中粮功不可没
对于中粮集团的改造,有行业专家认为“宁高宁功不可没”。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中粮集团有着很多的央企的缺点,但是在众多的央企中,中粮集团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宁高宁此前掌舵的华润集团的市场化程度也很高,比如进入的啤酒、超市、医药、地产等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但是做的都还不错。
中粮集团的前身是华北对外贸易公司,成立于1949年2月。此后的1949年至1987年,中粮一直承担着专业化经营和行业性管理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是国家粮油食品进出口计划和政府贸易协定任务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另一方面又是全国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协调管理者。
然而,1987年对于央企中粮来说,面对的现实就是必须与地方分公司“脱钩”,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由中粮的下属机构变成了竞争对手,中粮经营的规模大大缩小,一夜间变成空壳,中粮几十年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据悉,总分公司脱钩后,中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当时,摆在中粮面前的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类似于日本的综合贸易商社;一种是类似于欧美国家盛行的以嘉吉、路易·达孚等国际大粮商为代表的生产型、产业化的跨国公司。经过综合考量,中粮集团选择了两者的结合。
随后经过多年发展,中粮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外贸代理公司到以产业为基础、综合化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型。然而,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粮也被称为让国资委比较头疼的央企之一。
据悉,宁高宁进入中粮前,这家央企经营着50多项业务,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麦芽等几个部分,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很难形成合力。
对于空降中粮集团,宁高宁是经过仔细思考的,其在2005年曾撰文指出,空降兵对企业的贡献可能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推动企业良性的变革和进步,这些变革和进步可能是战略的,可能是组织的,可能是文化的,也可能是基础管理的。
随着宁高宁的入驻,中粮又开始新一轮的再造。2005年4月,在第一期高层战略研讨会上,宁高宁就提出全产业链业务逻辑,后来经过反复论证,2009年,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中粮正式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新战略。
至此,这家向来以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为主导业务的央企,开始向农产品领域的源头和终端两头进军,并试图在全产业链模式的运作下,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番茄、肉食、乳业等产业链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链条从种植到食品营销的畅通无阻。
随后,在“全产业链”战略指引下,中粮开始付诸行动。中谷粮油集团、安徽丰原生化、五谷道场、蒙牛、澳大利亚糖业公司、华粮集团、现代牧业等一系列巨无霸企业均被中粮收到麾下,这些收购案例经常会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或重要版面。
现如今,中粮集团已经拥有7家上市公司,并间接控股在香港上市的现代牧业(01117.HK),宁高宁已经基本实现其“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构想。
中粮“思想家”的未了局
在中粮内部,宁高宁被员工称为“思想家”。
对于宁高宁的为人,中粮内部上述不愿署名的管理层人士介绍说,宁高宁在中粮内部威望很高,是一个魅力领袖,也是个思想家,其平时的话语并不多,但是每一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喜好读书,在中粮内部的刊物上刊登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其本人,他对待工作很严厉,但是对待下属却很温和。
宁高宁之所以称为“思想家”,也许这同他喜好读书有关。在2012年中粮内部刊物的第二期,宁高宁写道,“世界在变谁也阻挡不了,但书店里读书的感觉对一个人是惬意宝贵的,不应该消失遗忘掉。”
其实,喜好文学,在宁高宁的青年时代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宁高宁1978年报考大学时,爱好文学的他本来报考的是山东大学中文系,但中文系人已招满,学校就把他调剂到了经济系,于是命运阴错阳差地使其进入经济界。
对于宁高宁来说,今年是中粮正式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第五个年头,不同于外界此前一直的肯定,现如今更多了一些质疑。
2012年至今,中粮全产业链上的主要链条遇到了麻烦。截至目前,中粮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均陷入业绩泥潭,而其对所并购过来公司的整合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此,有专家称,从内部来看,中粮全产业链的概念值得商榷,它们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彼此之间存在割裂,竞争优势就会削减。
宁高宁如果有一天真的离开中粮后,中粮的全产业是否会坚守呢?对此,中粮集团上述不愿署名的管理层人士认为,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现在的大型央企领导人的去留,对企业的影响不会那么大了,公司有着制度和战略,新领导人不会推翻重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否则的话对企业的影响会太大。
对于目前的情况,宁高宁一定是知晓的。5月20日,宁高宁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做了题为《通向市场之路大国企的转型与再造》的演讲。宁高宁指出,中国国有企业转型与再造的道路,就是走向市场的道路,是一个逐步建立自主创新、主动变革能力的过程,国有企业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具备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执行好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能力。
对于宁高宁的贡献,向健军评价称,宁高宁掌舵中粮以来,中粮集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集团规模、主营业务、整体实力都有大幅攀升,中粮集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与宁高宁卓越的管理能力密不可分。不过,中粮集团在规模提升的同时,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却未取得预期效果,“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改善。
不过,马文峰却认为,因为体制的原因,宁高宁能把中粮做到今天的规模,已经不容易,外界不能对其求全责备,如果中粮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不是宁高宁的问题,而应该是国有企业体制上的问题,不仅仅在中粮身上,其他央企也有,比如效率的问题等。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