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高宁:衡量全产业链的标准是协同
  • 发布日期:2013-05-30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中粮的产业之间要实现协同,需要经理人知道产业环节的关键点,在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市场化定价
记者:你刚才多次提到中粮仍要立足于规模和布局,未来中粮还会继续扩张吗?
宁高宁:不是产业链扩张,而是会沿着产业链继续成长,一直成长到突破了业务关键点。这个业务关键点,不仅仅是规模,还和布局、商业模式、管理能力相关,跨过这个点,中粮各个品类将走上一个自我生存、不再亏损的阶段。
现在大概有60%的品类已经走过了这个关键点,比如玉米、大豆、大麦、葡萄酒、木薯、茶都运行得比较正常。当然也有挑战,经营一直在变,实际上还要不断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每年销售中如果没有15%-20%以上的新产品出来就有问题。
记者:那么剩下40%的品类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跨过这个关键点?是否这40%的品类跨过关键点后,中粮的全产业链就算布局完成了?
宁高宁: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这些品类里可能有好的,也可能有不好的。比如生猪养殖,现在还亏损,但三菱等公司进来给了很高的估值,我们投资一共才几亿,它买30%就十几亿,还照样跟着亏,它傻吗?另外,我买网也亏损,但软银赛富进来估值5亿元买30%股份。还有中国人寿买中粮期货的估值达到几十亿,买了30%的股权。投资人知道团队未来会做成什么样子。
这个产业布局什么时候做完?2014年做得完吗?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可能永远没完,也可能就这样做完了,因为市场一直在变化,公司也在变。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产业链模式中取得想要的成本或商业模式的协同,能否最终给股东或消费者带来价值。
现在这个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只不过是让消费者先看到。举个例子:中粮做玉米油,1000万吨的玉米油压榨公司可以做10万吨玉米油出来,也可以买别人1万吨“毛油”包装起来卖,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里面的成本、研发过程完全不一样。两种方式的价值区别可能在短期内不一定被认识,两年以后就能看到,五年以后就肯定站住了。这是一个消费者感受的过程。另外再看布局,你做完了华南市场,再做华东、华北,每做一个新点,每开辟一个区域,就要覆盖2亿人口。
全产业链关键是要按我们自己的逻辑走。从这个角度来说,2014年完成,还是其他什么时间完成,都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是不是盈利了就算完成了?也不是。
衡量全产业链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生产协同的比例。比如玉米,除了玉米贸易,玉米通过加工环节再做成淀粉、糖、饮料等,再往下变成饲料和养殖,再往下是香肠、火腿、猪肉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比例应该对半分。实际上,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单独卖掉,但那就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了。现在中粮各个品类的生产协同比例还较低,各个品类不一样,大体上在10%左右,主要是上游多,下游少。
记者:中粮进入蒙牛后有什么变化?未来中粮会继续往乳品产业链的上游走吗?
宁高宁:现在的蒙牛与以前不同,股东变了,董事会变了,系统变了,产品也变了,经营的理念更符合市场了。
从全球来看,做品牌的乳品公司自己大量养牛的不多,可以说基本没有,大多数是农庄制、合作社制。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牛奶出问题都是在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没有出过问题,因为加工环节是封闭的。而养殖环节现在还很分散,加上管理环节也不清楚,就逼着企业自己去养牛,不然就没有稳定的奶源供应。
现在中国牛奶比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贵1倍。理论上说,在奶业价值链中,一定是营销品牌的环节价值最高,但目前不是,因为中国奶业的上游市场没有人去整合,导致奶源环节价值最高,这不符合全球和长远的价值链关系。
蒙牛买了现代牧业,现代牧业也一定是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做市场。如果内部定价,人就懒了,没法评价了。内部还老接洽、开会,没完没了。中粮玉米油曾经走过这个阶段。安徽丰原一年需要200万吨玉米,从东北产业链内的公司买,突破100万吨有一个运输的大客户计划,但双方老因为价格吵架,最后集团不管了,爱卖给谁卖谁。一年以后,两家公司又走一块去了,现在越协作越好,成本还确实低了,这就是通过市场选择的结果。
记者:中粮在全产业链内部协同方面做得如何?
宁高宁:中粮的产业之间要实现协同,需要经理人高瞻远瞩,也需要经理人知道产业环节的关键点,最终依靠市场评价系统来判断价格。
我认为协同应该更加市场化。拿蒙牛来说,蒙牛需要购买很多糖、油、饲料,但我们内部没有要求蒙牛必须到中粮旗下的其他子公司购买。蒙牛根据市场价格和服务水平自己去选择,这个市场交易要经过股东会同意。现在中粮业务品类越来越多,坚持独立运营才是最合理的。
记者:在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上,中粮是否会加大投入?
宁高宁:长城酒、福临门油、面粉、面包、罐头等,在渠道和品牌上中粮有一定基础。实际上中粮的核心团队还是做国际贸易的比较多,这两年中粮转型力度很大,也非常辛苦。除了业务转变,人的转变也非常关键,而人的转变和业务转变的配合是更重要的东西。
中粮历史上是贸易公司,进口小麦、大豆、玉米,自己不卖也不储备,如今不一样了,中粮从采购时就会考虑经营,整个过程衔接起来了。而后端的品牌和营销,因为这个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做品牌也跟建立业务一样有一个过程。
对中粮来说,这个过程还包括如何整合收购进来的公司的原有渠道,如何将各个品类的渠道协同起来。同时,随着业务发展,品牌的力度也不一样。中粮有一些非常强的品牌,如酒、油、牛奶等,而另一些品牌还需要培育。
财新传媒:中粮每年有300亿到400亿元的投资额,今年投资的预算是怎样的?
宁高宁:三四百亿是高峰时期的投资额,现在已逐步慢了下来。因为产业在逐渐增多,今年有50多个项目在新建,去年有60多个,包括产业园。很多单个项目投资额就达到几个亿。现在中粮有专门管理投资的团队,实际上有些产业,如玉米、菜籽、甜菜、糖比较成熟,不需要投资了,反过来像饲料、肉食等,还要继续往前走。
地产项目虽然赚钱,但不容易找。我们的标准是最起码在大城市的一个中心建大悦城,大悦城的定位本身就比较时尚和现代,不适合建在郊区。
2013年我们大概会投资20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和研发环节。现在中粮有一个研发中心正在建设。未来,我希望中粮是由研发、品牌驱动的一个公司。全产业链搭好后,我们还是希望将中粮定位为用食品来促进健康的一家公司。

记者手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宁高宁的脸上有掩饰不去的疲惫。前晚他刚从欧洲飞回,此行参观了法国达能公司的工厂。他坦承,奶粉质量安全对蒙牛的压力,所以不得不往上游走。
接受财新记者专访之后的5月8日,蒙牛宣布以4.1亿美元增持现代牧业至28%,拿到了现代牧业最高近90%的奶源合同,在奶制品产业链上往前走了一步。但是,他当时即称,即使和现代牧业谈不拢,也会考虑收购其他上游牧场,甚至不排除走出去收购国外牧场。不过,现代牧业仍不能完全解决蒙牛的奶源紧张问题,拓展上游奶源是中国乳品产业绕不过去的坎。
至于全产业链内部的协同如何实现,他相信市场的作用。
在宁高宁看来,产业链不是“一个人一脚踢到底”,而是专业化分工、协同的过程,而这种协同要由内部企业通过市场化的竞合来达成。
理念如此,现实仍有无奈。所有的协同、竞合都依赖于人。一位中粮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中粮在用人方面仍很难摆脱国企体制的痼疾,很难完全按照能力来选拔人才,比如身处电商行业的我买网,其领导层基本是老中粮的人,一个部门大概四分之一的人都会是老中粮安插进去的关系。这对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明显不合时宜。
宁高宁是强调经理人制度的管理者,面对中粮深入根髓的老国企文化,他不再讲国企一贯宣扬的奉献为公、企业主人等理念,转而推讲“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个企业做大,一起体面地生活”。 他相信只有价值观统一才能更好地放弃部门利益,以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来做事,这需要不同业务单元的职业经理人都具备协同意识。
一位市场研究人士对记者称,中粮的布局几乎囊括了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这个架构未来有全球趋势(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政策导向(新四化里的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在市场面和政策面都比较有利。一个值得注意的模式是,中粮进入一个产业(比如养猪、我买网、信托、期货等)后,在一定阶段就开始引入外资或专业投资人。这一方面是其通过股权多元化引入外力,用资本运作倒推国企体制改良;另一方面,也暗示这些未来有前景的业务可能逐个证券化,也就是说,中粮本身在扮演一个农业全产业投资人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中粮未来的估值,不能轻易根据上市公司业绩状况来判断整个集团的发展潜力,还要看未上市部分的情况。他认为,国企可能合适做一些长周期并涉及民生的产业,比如能源、食品和农业,再加上国企融资成本低,如果有好的领导人,有可能做出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则对财新记者直言,“我挺他。”在他看来,宁高宁是国企里少有的对企业有感觉的领导者。全产业链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问题。比如,福临门和金龙鱼,最初是10%对50%的竞争格局,在粮油这样稳定的市场,有百分之几的增长都不容易。
历八年之功,宁高宁的管理想法在中粮的各层次渗透,但是中粮始终是一家国企。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