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啤酒二厂老厂长邵瑞琦讲述创业的故事
  • 发布日期:2013-02-17     啤酒工业信息网
  青岛市民对台柳路的感情深,不仅因为这条路的建成时间早,更因为路两侧的每一座工厂,都浸透了一代代产业工人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荒芜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创业建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天,系列报道《百年台柳路》,让我们走进青岛啤酒二厂,听一位老厂长讲述创业建厂的故事。

   邵瑞琦:建厂的时候,厂门口的台柳路就是一条小马路,给我印象最大的就是,运输设备的时候车都进不来。
    邵瑞琦:这个厂国家最早批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在山东省是第一家,原来不叫青岛啤酒二厂,叫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门口这个不锈钢的雕塑,这个钢板比例不一样,咱们青岛啤酒占33%股份,是最大股东,中国银行25%,建设银行17%,香港中银集团25%。当时外资有个好处,资金到位,用美元出资。
    邵瑞琦:青岛人都知道,当时计划经济时,职工过年过节发五瓶啤酒,还要凭票到商店去买。外地来的人,能买几瓶青岛啤酒,就很了不起,都是很好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经过国家计委立项,国家批准全国三个,北京、上海和青岛建十万吨的啤酒厂。从国家1984年7月立项到批准,就三年时间,盖了一百五十六个图章。
    邵瑞琦: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山,开始就是三通一平,后来变成七通一平。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周边的马路不行,运送设备很难很难弄。你像里面原装进口的大设备,马路上都是警察,帮着我们维持,该加高的加高,该下地的下地,路太难走了,都要交通管制。
    邵瑞琦:吃饭热水搭着炉子,很热很热,但是脚还是冰冷。水一两小时不喝就结冰了。特别是下雪,穿着胶鞋雨鞋,踩下去,脚拔都拔不出来 。
    邵瑞琦:我们在这建厂,用了农民的土地,农民要求来当工人,我们一想,这个事情不好办,因为我们全是现代化的啤酒厂,招农民工的话,我们就麻烦了。怎么办呢?又想了办法,就是你帮助我加工纸箱,从事跟啤酒生产有关的产品,这样他们也做了,按照我们的质量要求,数量也达标了,所以就带动了他们的快速发展。你看他们住的楼房多漂亮。
    从河西村后,台柳路穿过张村河,一直往东,就到了台柳路602号——青岛啤酒二厂。台柳路上有一座座工厂,青岛啤酒二厂的建厂时间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名气却是最大的。青岛啤酒,在每个青岛人心中有着特别的感情。青岛啤酒二厂在台柳路建厂,邵瑞琦和伙伴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避免占用周围村庄的耕地,占地15万平方米的啤酒二厂建在了山坡上,厂区依据地势分三坪布置,一坪制麦、二坪酿造、三坪包装。
    创业之初的环境是艰苦的,邵瑞琦跟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二百多人的施工队伍,吃住都在工地上。1987年12月奠基动工、1990年建成投产。当年试生产,当年盈利。不仅如此,啤酒二厂的成立,还解决了周边河东、河南等村庄劳动力的就业务工问题。现在,72岁的邵瑞琦还会经常回到当年创业的地方看看。
    现在,25年的快速发展,青啤二厂的产量实现了从10万吨到80万吨的跨越。2012年1月份,亚洲最快的纯生生产线在这里投入使用,每小时6万瓶的数量刷新着行业速度。而当初令邵瑞琦和同事们头疼的台柳路,也在旧貌换新颜。根据改造规划,原本只有7米宽的台柳路被拓宽为26米,并于去年底实现双向六车道通车,彻底打破了二啤周边的道路阻塞,东城水岸、梦境江南等新建小区拔地而起,二啤周边再也不是当初的那片城乡结合部了。 
    记者肖丹:台柳路1907年通车,到现在已经有105年的历史了,而青啤二厂今年是建厂25周年,虽然她的存在时间只是台柳路的四分之一长,但这25年恰恰是台柳路和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候,我们也相信不管是青岛啤酒二厂还是台柳路,都会有新的更大的变化。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