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对话中粮董事长宁高宁
- 发布日期:2012-11-21 啤酒工业信息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安徽省商务厅确认:中粮集团已将其持有的中粮生物化学20.74%的股份注入其香港子公司。由此,中粮生化由内资企业成功"变身"为外商投资上市公司。而此刻,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正在参加十八大会议的分组讨论,他手中的铅笔,正在报告上认真地划着关于中国国企的战略方向。
曾经的华润,如今的中粮,世界五百强、央企的掌舵者。宁高宁,这位商界传奇接下来将带中粮走向何方?他本人又是否会华丽转身?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央台记者付娜走近十八大代表宁高宁。
焦点一:宁高宁是否要淡出中粮?
229天前,宁高宁卸任中粮旗下最大板块中粮控股董事会主席职务。227天前,宁高宁再次卸任中粮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的董事会主席。三天内两次卸任,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中粮的宁高宁时代即将过去。
宁高宁:这两次卸任都是外界的误读,实际上,我认为谁干这个活,谁就该管这个事,我觉得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最好。我是不想兼什么职务,我只做中粮董事长这一个职务,已经足够了。
记者:最终您希望要为中粮留下些什么人?
宁高宁:我相信人是可以培养的,人是可以训练的,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会随着角色不一样做一个调整。目前的队伍很适合中粮的发展。
记者:您是在培养团队?
宁高宁:我是在培养团队,我明显是在培养团队。
焦点二:"商而优则仕"真的是传言吗?
就在中粮否认告别宁高宁时代的同时,坊间又谣传,宁高宁不断向最高管理层放权,释放了他进军政界的信号。
记者:您怎么看待"商而优则仕"这件事?
宁高宁:这是中国特色嘛,所以我不觉得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都发生的很自然。
焦点三:26只猫和一只虎。
山里有一只恶狼遇到26只猫,但狼还是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了手,猫虽多,但并未合力相救,结果猫全部被狼吃掉。又一天,尝到甜头的狼偶遇一虎,误认为猫,想要吃掉它,结果自己反而被虎吃了。
二十六只猫和一只虎,是华润时代,宁高宁讲过的故事。
宁高宁:当时华润是26个啤酒厂,厂跟厂之间品牌是不一样的,说起来是很大的公司,实际上是个跟小的,小纤板绑在一起的一个军舰。怎么变成一只老虎,中粮和华润一样,就是怎么突破企业内部的障碍。
执掌中粮集团后,他继续推进这种经营思路,打造了另外一只老虎。从华润到中粮,宁高宁走的一直是央企路线。他打破了企业管理经验不可复制的迷信。同时,他也坚持要央企先回归到企业属性。先是商人,然后才有能力来承担责任。
宁高宁:一个央企的时代的定位和这个企业本身商业的性质差的比较远,只有把企业做好了,你才能讲其他的,如果企业做黄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无利不起早"的资本运营,宁高宁看的无比透彻。只有赚钱的战略和产品,才有和资本对话的资格。
宁高宁:资本市场只会是锦上添花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的方法。最终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把你的战略做好、团队带好、产品做好,把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做好。否则资本市场不会理你的。
焦点四:单个企业能否做成闭合的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即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者,包括种植、收储物流、贸易、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制造与营销等多个环节。全产业链不仅是一种经营理念,更是一种商业模式。
宁高宁:消费者不知道这瓶玉米油哪来的,消费者只知道这是一瓶油。从玉米开始,一直到玉米、淀粉、糖啊、提取呀,玉米胚芽、最后到玉米油。
宁高宁对全产业链的解释深入浅出。变革华润17年,入主中粮8年,对宁高宁来说,"收购"这个词一直如影随形。但就在宁高宁掌舵中粮后的第五个年头里,宁高宁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中粮繁杂的业务板块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
宁高宁:产业链就是在这形成的。讨论中形成的。大家很兴奋,然后一个个去分解,每年去反思,做得对不对。
记者:宁总当初说过,产业链十年看结果。现在时间过去了小一半,您觉得现在的结果您满意吗?
宁高宁:满意,顺着产业链在不断推进,进度还是不错的。但是说最前端连接有多紧密,比如在物流环节有多紧密这还说不上。在最前端,和种植的联系还不太够,就是说没有那么广泛。
截至今年,中粮已拥有350万亩订单农业,在销售终端上,已建立起成都、天津等多个集"种产销"一体的工业园区。从种下去到卖出去,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全产业链不过如此。但宁高宁纠正说,他的第一环并不是订单农户,而是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所以,他的全产业链是完整的闭环。
宁高宁: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应该是第一环。未来中粮所有产品的起点。从种植开始,种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样的订单,都应该从研发开始的。但现在还是这个局面。很少的一点是技术型的订单。
记者:未来的中粮,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宁高宁:不单单是一个所谓吃饱的问题了。它应该是健康营养,整个食品的一个起点。比如把大豆变成大豆肽变成卵磷脂。提取出来分的更细,我希望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在生产好产品的同时,"粮食政治"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位央企掌门人的口中。从初到中粮,眼见着最后一笔玉米出口,到如今八年过去,宁高宁的忧虑与日俱增。
宁高宁:我刚来中粮的时候还有最后一单玉米的出口,是出口到日本去的,这已经八年没有过的。因为玉米都是进口的。基本上不卖了,很少一点点(出口)。如果说拿发达国家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消费量来比的话,中国未来一定是会比较多的依靠进口的粮食。今天比如大豆,已经进口了5700万吨,远远超过了国产量的两三倍。因为大豆不仅代表豆油,代表着豆粕、蛋白的消费。这就使得它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社会稳定的问题。再加上食品安全,又变成了一个社会关切的情绪问题。
从温家宝批示,再到把中粮的企业文化由"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提升为"忠于国计、良与民生"。我们不难读懂,这位正端坐在记者面前的十八大代表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
宁高宁:这样的话,变成中粮的责任了,相对来说,就比简单的卖点粮食卖点食品重要了。相对来说,它的布局规模,对市场触及的深度都应该是增强的。最终中粮会成为中国人消费的大米的最好品牌。每个不同品种,不同的加工精度和水平,它要是一个再造的过程。
焦点五:10万中粮员工能否跳好同一支舞?
中粮,63年的老国企,近10万名工人。在宁高宁大脑中的精彩战略如何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到整个中粮的末梢神经呢?
在中粮的基层员工里,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
记者:你知道宁高宁是谁吗?
员工:知道,我们老板。
记者:你知道中粮精神是什么?
员工:你这突然一问我,不知道。
员工:中粮精神不知道。
记者:你理解的是什么?
员工:我们倡导阳光。
当听到这样一份答案。失望两个字,自然而然的流露在宁高宁的脸上。
宁高宁:我还是有点吃惊的。我以为他们都能答得出来。其实,说不出来那几个字也没关系。我希望他们能够感觉到。感受到企业经营的理念,共同的行为准则里边去。但是你说的我还是很吃惊。我觉得穿透力自身还是有点问题。
从华润的白洋淀培训中心到中粮的忠良书院,宁高宁始终以温和的语调不停在讲述,他被称作布道者。忠良书院,在中粮人心里,也被称作"中粮商学院"。它是中粮人头脑风暴的地方,也是他们万众一心的地方。
宁高宁:这是一个中粮产生经营思想和经营文化的地方。从目前来说,中粮企业到处都是,很难有统一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受到。我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大家感受到中粮期望是什么,未来是什么。
从华润到中粮,他也一直在用东方的手法推行西方的逻辑。就像他坚称自己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位企业家。亲近他的重量级下属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在这位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老大面前,他们都是"紧张"的。
宁高宁:实际上,我对越是职务高的人,越会说话比较直接的,我希望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非常不客气,稍微低一点的人,我肯定不会批评他们的,本来就很紧张了,再批评他们就不好意思了。
吸了35年烟后,宁高宁突然戒烟了。戒烟戒的决绝,执行力如此强的领导,下属会不会难当?对中粮福临门大厦的加班之风,宁高宁笑答:
宁高宁:真正的像竞争性行业的这种企业,在有纪律之后,是靠人的能动性的。中粮现在加班比较多的,但没人要求他们必须加班的。当然包括任务和企业氛围所带来的,因为这个东西它就是一个竞争行业。
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在学经济和管理之前,宁高宁的理想专业是文学;但很多人却都知道,宁高宁爱书如命。文化的力量也一丝一毫渗入到了"宁氏管理哲学"上。
宁高宁:如果聊天聊10分钟,还看不出来你是中粮员工。你就是没学好。
根据曾国藩的名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宁高宁为经理人设置了"百战奖"和"再读奖"。对宁高宁来说,读书和业绩,是一样的高度。
宁高宁:我还是希望每个人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商业的发展,不单单这个人会做生意会赚钱,当然这也很重要了,但是反映这个人自我的修养、自我的反思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个人。
在从华润到中粮的角色转换上,宁高宁充分发挥了他举重若轻的人生哲学和他内蕴深厚的文化力量。04年空降中粮,他想要重新激活员工,却并没有频繁的开会,而是找到一个最佳突出点,那就是把原来中粮内刊变成《企业忠良》。在这里,他每一期都会发表一篇文章,但从不发表在最显著的位置。
记者手记---感受宁高宁。
宁高宁写到:有一部阿根廷获奖影片叫《谜一样的双眼》,里面有一句台词,人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只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激情。对企业来讲,从个人到组织的不断创新不断自我挑战的激情,会带来业绩的不断提升,持续推动发展。
宁高宁:有点热情,加一点职业性,加一点执着的去做一个事情,特别是这个团队一起做这个事情。
从华润的最基层员工,到华润董事长,再到入主中粮,这些特质,宁高宁说自己从未改变。但对外界来说,这位中国商界不可或缺的领袖人物却未免过于低调。
记者:您一直都是还挺神秘低调的,您觉得这是央企的气质还是您个人的气质?
宁高宁:我没有刻意低调,你给我短信说,要采访,我就来了,你说我要不来就空播了,我觉得特别实在。我没有故意高调或是低调了。以前是有一些题目我想说就出来说了。现在是公司公关部决定我要见谁,我才能见谁。
正式采访前,宁高宁迎着记者进门,他会把矿泉水盖拧好再递过来。采访中,他是掌管数百亿的资产的"中国摩根",霸气、细腻合二为一,举重若轻的让人惊叹。采访后,他还会和记者推敲读书的细节,就像一位师长,和气、可爱。而这些完全不同的形象正慢慢重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中国式的商界传奇。
曾经的华润,如今的中粮,世界五百强、央企的掌舵者。宁高宁,这位商界传奇接下来将带中粮走向何方?他本人又是否会华丽转身?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央台记者付娜走近十八大代表宁高宁。
焦点一:宁高宁是否要淡出中粮?
229天前,宁高宁卸任中粮旗下最大板块中粮控股董事会主席职务。227天前,宁高宁再次卸任中粮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的董事会主席。三天内两次卸任,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中粮的宁高宁时代即将过去。
宁高宁:这两次卸任都是外界的误读,实际上,我认为谁干这个活,谁就该管这个事,我觉得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最好。我是不想兼什么职务,我只做中粮董事长这一个职务,已经足够了。
记者:最终您希望要为中粮留下些什么人?
宁高宁:我相信人是可以培养的,人是可以训练的,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会随着角色不一样做一个调整。目前的队伍很适合中粮的发展。
记者:您是在培养团队?
宁高宁:我是在培养团队,我明显是在培养团队。
焦点二:"商而优则仕"真的是传言吗?
就在中粮否认告别宁高宁时代的同时,坊间又谣传,宁高宁不断向最高管理层放权,释放了他进军政界的信号。
记者:您怎么看待"商而优则仕"这件事?
宁高宁:这是中国特色嘛,所以我不觉得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都发生的很自然。
焦点三:26只猫和一只虎。
山里有一只恶狼遇到26只猫,但狼还是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了手,猫虽多,但并未合力相救,结果猫全部被狼吃掉。又一天,尝到甜头的狼偶遇一虎,误认为猫,想要吃掉它,结果自己反而被虎吃了。
二十六只猫和一只虎,是华润时代,宁高宁讲过的故事。
宁高宁:当时华润是26个啤酒厂,厂跟厂之间品牌是不一样的,说起来是很大的公司,实际上是个跟小的,小纤板绑在一起的一个军舰。怎么变成一只老虎,中粮和华润一样,就是怎么突破企业内部的障碍。
执掌中粮集团后,他继续推进这种经营思路,打造了另外一只老虎。从华润到中粮,宁高宁走的一直是央企路线。他打破了企业管理经验不可复制的迷信。同时,他也坚持要央企先回归到企业属性。先是商人,然后才有能力来承担责任。
宁高宁:一个央企的时代的定位和这个企业本身商业的性质差的比较远,只有把企业做好了,你才能讲其他的,如果企业做黄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无利不起早"的资本运营,宁高宁看的无比透彻。只有赚钱的战略和产品,才有和资本对话的资格。
宁高宁:资本市场只会是锦上添花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的方法。最终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把你的战略做好、团队带好、产品做好,把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做好。否则资本市场不会理你的。
焦点四:单个企业能否做成闭合的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即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者,包括种植、收储物流、贸易、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制造与营销等多个环节。全产业链不仅是一种经营理念,更是一种商业模式。
宁高宁:消费者不知道这瓶玉米油哪来的,消费者只知道这是一瓶油。从玉米开始,一直到玉米、淀粉、糖啊、提取呀,玉米胚芽、最后到玉米油。
宁高宁对全产业链的解释深入浅出。变革华润17年,入主中粮8年,对宁高宁来说,"收购"这个词一直如影随形。但就在宁高宁掌舵中粮后的第五个年头里,宁高宁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中粮繁杂的业务板块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
宁高宁:产业链就是在这形成的。讨论中形成的。大家很兴奋,然后一个个去分解,每年去反思,做得对不对。
记者:宁总当初说过,产业链十年看结果。现在时间过去了小一半,您觉得现在的结果您满意吗?
宁高宁:满意,顺着产业链在不断推进,进度还是不错的。但是说最前端连接有多紧密,比如在物流环节有多紧密这还说不上。在最前端,和种植的联系还不太够,就是说没有那么广泛。
截至今年,中粮已拥有350万亩订单农业,在销售终端上,已建立起成都、天津等多个集"种产销"一体的工业园区。从种下去到卖出去,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全产业链不过如此。但宁高宁纠正说,他的第一环并不是订单农户,而是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所以,他的全产业链是完整的闭环。
宁高宁: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应该是第一环。未来中粮所有产品的起点。从种植开始,种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样的订单,都应该从研发开始的。但现在还是这个局面。很少的一点是技术型的订单。
记者:未来的中粮,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宁高宁:不单单是一个所谓吃饱的问题了。它应该是健康营养,整个食品的一个起点。比如把大豆变成大豆肽变成卵磷脂。提取出来分的更细,我希望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在生产好产品的同时,"粮食政治"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位央企掌门人的口中。从初到中粮,眼见着最后一笔玉米出口,到如今八年过去,宁高宁的忧虑与日俱增。
宁高宁:我刚来中粮的时候还有最后一单玉米的出口,是出口到日本去的,这已经八年没有过的。因为玉米都是进口的。基本上不卖了,很少一点点(出口)。如果说拿发达国家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消费量来比的话,中国未来一定是会比较多的依靠进口的粮食。今天比如大豆,已经进口了5700万吨,远远超过了国产量的两三倍。因为大豆不仅代表豆油,代表着豆粕、蛋白的消费。这就使得它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社会稳定的问题。再加上食品安全,又变成了一个社会关切的情绪问题。
从温家宝批示,再到把中粮的企业文化由"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提升为"忠于国计、良与民生"。我们不难读懂,这位正端坐在记者面前的十八大代表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
宁高宁:这样的话,变成中粮的责任了,相对来说,就比简单的卖点粮食卖点食品重要了。相对来说,它的布局规模,对市场触及的深度都应该是增强的。最终中粮会成为中国人消费的大米的最好品牌。每个不同品种,不同的加工精度和水平,它要是一个再造的过程。
焦点五:10万中粮员工能否跳好同一支舞?
中粮,63年的老国企,近10万名工人。在宁高宁大脑中的精彩战略如何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到整个中粮的末梢神经呢?
在中粮的基层员工里,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
记者:你知道宁高宁是谁吗?
员工:知道,我们老板。
记者:你知道中粮精神是什么?
员工:你这突然一问我,不知道。
员工:中粮精神不知道。
记者:你理解的是什么?
员工:我们倡导阳光。
当听到这样一份答案。失望两个字,自然而然的流露在宁高宁的脸上。
宁高宁:我还是有点吃惊的。我以为他们都能答得出来。其实,说不出来那几个字也没关系。我希望他们能够感觉到。感受到企业经营的理念,共同的行为准则里边去。但是你说的我还是很吃惊。我觉得穿透力自身还是有点问题。
从华润的白洋淀培训中心到中粮的忠良书院,宁高宁始终以温和的语调不停在讲述,他被称作布道者。忠良书院,在中粮人心里,也被称作"中粮商学院"。它是中粮人头脑风暴的地方,也是他们万众一心的地方。
宁高宁:这是一个中粮产生经营思想和经营文化的地方。从目前来说,中粮企业到处都是,很难有统一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受到。我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大家感受到中粮期望是什么,未来是什么。
从华润到中粮,他也一直在用东方的手法推行西方的逻辑。就像他坚称自己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位企业家。亲近他的重量级下属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在这位既懂经济又懂管理的老大面前,他们都是"紧张"的。
宁高宁:实际上,我对越是职务高的人,越会说话比较直接的,我希望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非常不客气,稍微低一点的人,我肯定不会批评他们的,本来就很紧张了,再批评他们就不好意思了。
吸了35年烟后,宁高宁突然戒烟了。戒烟戒的决绝,执行力如此强的领导,下属会不会难当?对中粮福临门大厦的加班之风,宁高宁笑答:
宁高宁:真正的像竞争性行业的这种企业,在有纪律之后,是靠人的能动性的。中粮现在加班比较多的,但没人要求他们必须加班的。当然包括任务和企业氛围所带来的,因为这个东西它就是一个竞争行业。
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在学经济和管理之前,宁高宁的理想专业是文学;但很多人却都知道,宁高宁爱书如命。文化的力量也一丝一毫渗入到了"宁氏管理哲学"上。
宁高宁:如果聊天聊10分钟,还看不出来你是中粮员工。你就是没学好。
根据曾国藩的名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宁高宁为经理人设置了"百战奖"和"再读奖"。对宁高宁来说,读书和业绩,是一样的高度。
宁高宁:我还是希望每个人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商业的发展,不单单这个人会做生意会赚钱,当然这也很重要了,但是反映这个人自我的修养、自我的反思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个人。
在从华润到中粮的角色转换上,宁高宁充分发挥了他举重若轻的人生哲学和他内蕴深厚的文化力量。04年空降中粮,他想要重新激活员工,却并没有频繁的开会,而是找到一个最佳突出点,那就是把原来中粮内刊变成《企业忠良》。在这里,他每一期都会发表一篇文章,但从不发表在最显著的位置。
记者手记---感受宁高宁。
宁高宁写到:有一部阿根廷获奖影片叫《谜一样的双眼》,里面有一句台词,人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只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激情。对企业来讲,从个人到组织的不断创新不断自我挑战的激情,会带来业绩的不断提升,持续推动发展。
宁高宁:有点热情,加一点职业性,加一点执着的去做一个事情,特别是这个团队一起做这个事情。
从华润的最基层员工,到华润董事长,再到入主中粮,这些特质,宁高宁说自己从未改变。但对外界来说,这位中国商界不可或缺的领袖人物却未免过于低调。
记者:您一直都是还挺神秘低调的,您觉得这是央企的气质还是您个人的气质?
宁高宁:我没有刻意低调,你给我短信说,要采访,我就来了,你说我要不来就空播了,我觉得特别实在。我没有故意高调或是低调了。以前是有一些题目我想说就出来说了。现在是公司公关部决定我要见谁,我才能见谁。
正式采访前,宁高宁迎着记者进门,他会把矿泉水盖拧好再递过来。采访中,他是掌管数百亿的资产的"中国摩根",霸气、细腻合二为一,举重若轻的让人惊叹。采访后,他还会和记者推敲读书的细节,就像一位师长,和气、可爱。而这些完全不同的形象正慢慢重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中国式的商界传奇。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