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历立冬已经过去,应该是北方产区新玉米大量上市的时候。同时,虽然国家粮食局11月4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秋粮购销的限制性措施,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这给国内玉米市场将带来一定的回调压力。但就近期国内市场的表现来看,南北产销区各地的价格不降反升,部分地区周比涨幅明显且未有出现停滞的迹象。此外,产区农户对后市玉米销售价格的预期也进一步抬升,惜售心理普遍强烈,以致市场供应持续不足。
玉米收购价格“不降反升”
11月中旬以来,国内新玉米上市量依然较少,农民惜售心理较重,新玉米收购价格不降反升。从东北产区来看,近日大部分地区天气情况较差,雨雪天气较多严重影响玉米上市步伐和收购进度,用粮企业玉米收购价格稳中有升。截止11月16日,吉林长春大成二等玉米收购价格每吨(下同)为1860元,与上周末持平;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新玉米价格继续上涨。据悉,目前当地贸易商新玉米收购价1500-1520元,水分25%,饲料厂新玉米收购价1880元,水分15%,均较上周末上涨20元,农户惜售心理十分强烈;辽宁沈阳地区玉米价格走势坚挺。据悉,目前当地贸易商新玉米收购价1600-1620元/吨,水分30%左右,饲料厂新玉米进厂价在1990元/吨,水分16%,均与上周基本持平,目前农户惜售心理依然十分普遍。
农民惜售心理依然不减
据惯例,东北农民售粮传统多为在立冬落雪上冻后。近日随着雨雪天气的到来,东北产区农户售粮活动受到影响,玉米上市量呈仍缩量上行态势。同时,就今年新玉米高开高走的情况,农民惜售心理依然不减,玉米上市的时间会延迟。此外,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户售粮筹钱的现象较少,特别是今年小麦价格进入“1元时代”以后,为玉米市场收购价格树立了标杆,农户比价心理较强。
加工企业效益不断好转
近期,国内玉米淀粉价格继续呈现全面上涨态势。截止11月16日,吉林大成淀粉出厂价3000元;,每吨上涨了100元;黑龙江青冈淀粉出厂价3050元/吨,每吨上涨了200元左右。同时,今年我国白糖价格一路走高,目前白糖现货价格已经达到7600元/吨的水平,同时新榨季白糖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因此即使今年整体淀粉糖的增量不如06/07年度,但相比于前几年来说还是会出现较明显的增长。正是由于今年国内多数深加工企业效益不断转好,因此导致其不断在市场上进行提价收购,这也是推高近期产区玉米收购价格的一个主要原因。
畜禽养殖效益整体较佳
目前,我国生猪价格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其中国内毛猪价格普遍在6.5-7.2元/斤,局部偏高达7.5-7.7元/斤,涨幅0.1-0.5元/斤不等。从国内生猪养殖效益来看,东北、华北地区盈利普遍在150-350元/头(局部偏高400-600元/头);华东、华南盈利150-300元/头。进入11月份,全价料以及浓缩料销售暂显平稳,但受肉鸡价格上涨带动,近来部分地区鸡苗补栏有所升温,局部地区存栏水平已回升至7成左右,这对禽料销售将相对有所回升。总体看来,由于国内畜禽养殖效益整体较佳,因此对饲料玉米的消费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养殖户对抗高价饲料成本所带来的压力。
临储玉米拍卖量价齐跌
2010/2011年度全国玉米生产形势明显好于上年,产量、质量双双提升。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供需报告中,将中国2010/2011年度的玉米产量预估上调到为1.68亿吨,高于10月预估的1.66亿吨,国家粮食局甚至估计中国2010年玉米丰产总产量达1.8亿吨。虽然2009/2010年度我国玉米库存出现了较大消耗,玉米供需格局偏向于紧平衡,但由于价格一路上涨,国家已经推迟了今年的国储玉米收购。当前正值新粮上市,但每周在东北和南方销区的玉米拍卖仍在进行,至少短期内玉米供应不会出现问题。上周国家下调了东北地区的拍卖总量,成交量不足7万吨,跌至去年拍卖以来的最低水平,成交均价也回到了年内低位。
粮食价格调控预期增强
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整体价格重心不断上移,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10月份CPI再创两年来新高,由于食品价格在CPI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粮食价格上涨被认为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之一。作为国内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当前屡创新高的价格已经相当敏感,并且其价格波动还将进一步向下游饲料、生猪市场传导,所以国家对玉米的调控监管力度不会轻易松动,短期内需要特别警惕来自政策层面的风险。
短期走强趋势难以快速改变
综上所述,当前玉米市场总体看涨,但是国家要求减少市场收购主体、强调最高库存量义务、减少或取消入关收粮运费用补贴等平抑粮价,这些要求集中指向玉米收购主体。根据上文分析,支撑玉米上涨的因素太多,虽然短期内政策调控的压力可能会使玉米市场产生小幅波动的情况,但是玉米市场短期走强趋势难快速改变,随着政策的干预,玉米市场价格将慢慢趋于理性。预计春节前后将会出现销售高峰,价格将会回调,倘若收购价格确实有所回落,届时用粮企业仍可适时逢低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