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以来,我们在东北四省和华北三省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主要测量玉米的单产情况。总体而言,2014/15年度国内玉米将继续同比增产,增产幅度在1000万吨以上。虽然全国产量的增幅比1000万吨多多少并不好判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2014/15年度玉米将大幅增产的结论,这一结论和之前市场对干旱减产的担忧截然相反。
东北地区,黑龙江同比增产幅度在800万吨左右,去年洪涝灾害严重导致单产下降,今年单产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有的地方单产有望创历史记录,而5月份我们调研的面积也增加了很多,主要是来源大豆种植面积的缩减。内蒙古单产同比也有所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产量增幅预计会在150万吨左右。而吉林和辽宁因为干旱影响,可能小幅减产100万吨左右。这样总体而言,东北地区预计会增产800万吨以上。
华北地区,原先炒作最严重的河南60年一遇的干旱,我们调研发现只是局部问题,而且干旱影响程度也小于8月上旬的预期,非干旱地区和能浇灌的地区单产要高于去年,所以总体而言河南产量可能和去年持平或小幅增产。而山东和河北地区的单产非常乐观,可能增产10%以上。粗略估计整个华北地区产量增幅在400万吨以上。
另外,市场消息称今年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也非常不错,假设西北和西南产区产量和去年相同,我们可以得出全国的玉米产量同比增幅在1200万吨左右。由于目前市场对华北和东北干旱地区的评估分歧很大,综合考虑,我们目前预计全国产量同比增幅应该在1000万吨以上。
二、调研结果和之前市场预期的差异原因分析
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之前市场预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四个原因:
(1)市场没有充分考虑非干旱地区的增产幅度,黑龙江去年产量4400万吨,增产20%即增产近900万吨,而山东和河北地区也实现了比较大的增产。
(2)市场没有充分考虑干旱地区的灌溉因素,实际上东北地区30-40%的土地是有条件进行灌溉的,而华北地区能灌溉的比例更大,所以干旱地区的坡地和未灌溉地块减产确实非常严重,但洼地和灌溉地块却实现了明显的增产。这里涉及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最适宜玉米高产的天气实际上是多光照的天气,玉米的单产纪录通常出现了降雨量只有正常值80%的年份,如果降雨时间适宜,80%的降水即可满足玉米的需求,降雨偏少正好可以为玉米提供更多的光照。世界的玉米单产纪录在以色列1800公斤/亩,中国的玉米单产纪录在新疆该1400公斤/亩,这两个地区都是降雨少、光照多、可灌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
(3)市场未充分考虑去年的产量基数本来就很低的事实,去年通辽和赤峰地区玉米出现倒伏,锦州地区去年减产17%,辽宁地区去年产量只有不到1400万吨,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南产量也很差。如果今年的干旱是和往年正常值相比,确实有严重的减产,但和去年相比,减产幅度可能并不大。
(4)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同比都有明显增加,东北的玉米面积增加来自于大豆面积减少,华北来自于棉花面积减少,面积的增加给单产出现问题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三、新作玉米再次丰产背景下,国内储备政策恐难解决供需过剩的问题
13/14年度和12/13年度的产量和消费量均相似,我们预估两个年度国内玉米产量均比玉米消费量多出3000万吨。13/14年度比12/13年度多收储3800万吨,抛储3000万吨,所以13/14年度的结转库存比12/13年度下降近800万吨,这也是2014年5月份之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
而2014/15年度国内玉米产量比上年度增加1000多万吨,为了国内市场维持基本平衡(即商业期末库存恢复至12/13年度水平),14/15年度需要在不抛储的情况下(在丰产格局下玉米价格很难出现上涨,这样就不会为国家提供顺价抛储的机会)收储4000-5000万吨,这将导致国家储备库存超过1.2亿吨以上(目前国家储备库存应该在0.8-1亿吨),这将是中国玉米产量的二分之一水平。
这样一来2015/16年度还要不要继续临储政策?如果继续,国家储备库存将会继续增长,而且未必会有顺价抛储的机会;如果临储改直补,国家储备库存可以不再增长,但已经被临储政策抬高的价格将会出现瀑布式下跌(就像现在的棉花),原来的1.2亿吨储备库存几乎再也不会有顺价抛储机会。
因此,考虑临储持续性的问题,以及2014年农民玉米种植成本同比有所下降,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2014/15年度的玉米临储政策不会“太给力”,一是临储价格可能持平或低于去年,二是14/15年度临储政策可能限量收储。这两种可能都会导致14/15年度玉米临储政策的“给力”程度弱于市场预期,带来利空影响,并且导致新作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供需过剩的问题。2014/15年度,丰产的新作玉米可能会像瘟疫一样充斥着国内的玉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