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东北玉米临时收储结束,收储6919万吨玉米,东北70%以上玉米都进入临储库。2014年是玉米收储政策执行的第七年,经过7年收储,玉米供需被扭曲。
临储库成为玉米收购主体,贸易商边缘化
根据《期货日报》的实地调研,由于中储粮的收购价较高,令种植户更愿意将玉米买给中储粮,贸易商逐渐边缘化。
以吉林地区为例,当地最大的粮食贸易企业,玉米收购点覆盖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玉米主要种植区,2014年以来仅收购玉米30多万吨,2013年收购80多万吨。2014年,东北的玉米大多卖给中储粮的收购库,当地余粮不足一成。
由于连续7年收储政策的干扰,玉米产业链中,贸易商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则是临储库成为了重要的收购主体。在庞大资金和政策背景支持下,临储库已经成为了主导玉米市场的主要力量,由于收储的价格因素,导致了玉米流通环节利润稀薄,贸易商只能围绕收储政策开展业务。
一方面,由于市场七成以上的玉米被中储粮收购,贸易商的货源严重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收储的指导价,造成了贸易商的收购价弹性较小,无法按照供需调节。
尤其在2014年,玉米的收储价格偏高,由于收储价的指引,贸易商也只能以高价进行收购,将收购的玉米运到南方后,由于供需关系,最终亏本销售,因此贸易商也不愿意赚流通环节的钱。
由于无利可图,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开始与当地临储库合作,代理收储。一些贸易商开始建造标准仓储设施,谋求着新年度玉米上市后加强与临储库合作。
供需失衡
但贸易商这一行为又打击了下游加工企业。由于贸易商减少,下游加工企业找不到货源。一家深加工企业在接受《期货日报》采访时指出,通常企业自行采购100万吨,供应商供货100万吨,但2014年以来,由于货源不足,将收购价提高到2180元/吨,依然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临时收储的政策造成了产业链恶性循环,最终下游企业收购成本大增,但收购量锐减,产能下降。目前除了大型国有企业以外,许多小型玉米加工企业都已经停产。
由于大部分玉米都被收储,因此市场供给不足,基于这一理由,国储每年都会进行拍卖,放出部分储备。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已经进行两次东北地区国家临储玉米拍卖,6月5日将进行第三次临储玉米拍卖。玉米拍卖虽然每次都有成交,但交割惨淡,从第一次的高价成交,到第二次的价量双下降,成交率仅52.65%。竞拍的销售量与巨量库存相比,微不足道。目前东北地区国储库存超过1亿吨,但前两次玉米拍卖的成交量不足千万吨。
按照中国玉米产量,基本与需求持平,偶尔稍有结余,但由于临时收储政策,玉米大面积入库,而国储拍卖出库速度远低于收储入库速度,同时由于时间周期的影响,供给偏紧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直接导致了市场供不应求。
近来,随着猪肉价格见底,生猪养殖再次启动,饲料厂和粮食深加工企业的下游需求激活,饲料产和加工企业采购玉米的积极性提高,但市场难以收取玉米,导致成本上升,造成产业链失衡。
经过7年玉米收储,包括饲料和加工在内的玉米下游企业经营困难,成本高企。
此外,由于国储的长期积累,粮食库存巨大,短期无法消化,这也令玉米的的国内外差价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