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2013年国内玉米市场分析及后市预测

2014-02-10 11:411990
   2013年在供应压力增加,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家临储收购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玉米价格整体呈现震荡偏弱态势,涨跌幅度有限。2013年年末,随着东北产区临储全面启动和北粮南运费用补贴落实后,市场价格迅速向托市价靠拢,预计2014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偏强运行,存在阶段性大幅拉升可能。但下半年市场将受制于下游消费需求、小麦替代及国储拍卖时间及节奏等利空因素制约,上涨幅度或有限。
 
  一、生产情况
 
  2013年新玉米播种初期由于低温多雨,东北玉米的播种期普遍推迟10-15天,局部存在改种大豆现象;传统汛期局部出现涝情,影响有限。玉米生长关键期天气条件较为有利,整体长势较好,后期玉米在收获的时候,由于生长期较常年短,导致玉米水分偏高。华北产区夏玉米播种面积较为稳定,8月份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对玉米产量及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华北产区玉米回归常年水平。
 
  2013年东北地区种植成本整体与上年持平,局部略有涨跌。具体来看,种子、化肥、农机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稳中略降,人工、租地成本大体稳定,局部略有上涨。玉米种植成本500-635元/亩,其中吉林、辽宁比去年降14-35元/亩,黑龙江、内蒙古基本与上年持平。 
 
  二、供求平衡分析
 
  在种植收益提高、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及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下,2013年主产区农户种植玉米积极性仍然较高,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约5.3亿亩,比上年增约1.2%。2013年玉米主产区气候形势复杂,旱、涝并存,再加上局部地区发生粘虫、大斑病等病虫害,对部分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其中,东北地区虽受前期播种推迟、后期遭受洪涝等影响,但生长关键期天气条件较为有利,整体长势较好,玉米生产整体再获丰收,但由于气温水平同比略高,使得黑龙江等局部地区霉变风险加大;华北部分地区由于遭受高温干旱,玉米产量、品质均不及上年。综合调研数据,2013年全国玉米总产约4004亿斤,比2012年增加33亿斤,增长0.83%。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苏、生猪养殖利润回升等影响,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有限。其中,口粮、饲料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消费受经济形势向好、玉米价格偏弱等提振将有所回升。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3752亿斤,比上年度增加37亿斤,增幅0.99%。其中,饲料用粮2280亿斤,工业用粮1115亿斤。
 
  2013年全球玉米增产,特别是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度增幅较大,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滑;国内玉米价格受临储收购政策支撑平稳上涨,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倒挂,进口优势较为明显。但由于我国玉米产量连年丰收、库存水平较高,国家加大了对部分品种进口的调控力度,预计2013/14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110亿斤。
 
  总的看,2013/14年度国内玉米总供给量约4114亿斤,总需求量约3755亿斤,年度结余约359亿斤,市场供需仍保持宽松格局。 
 
 1、现货 
 
  2013年秋粮上市之前,在供应压力增加,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家临储收购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玉米整体呈现震荡向下的态势。9月末,吉林长春玉米出库价格2260元/吨,较年初下跌60元/吨,跌幅2.2%;山东东部玉米出库价 2280元/吨,价格与年初基本持平;广州港口玉米分销价格2560元/ 吨,较年初上涨50元/吨,涨幅1.9%。 
 
  进入10月份之后,新粮陆续上市,丰产预期较强加之下游需求低迷影响价格呈现低开低走格局。随着临储收购与北粮南运补贴等强政策的落实,东北产区价格稳中走强,华北产区优势暂失去,价格屡屡受挫;集港量明显增加,北方港口市场购销活跃价格坚挺;饲料备货积极性不强及进口玉米到港承压,南方港口价格回归弱势;南方销区企业库存偏低,采购意愿回升有限,价格整体稳定。12月末吉林长春玉米出库价2200元/吨,较9月末下跌40元/吨,跌幅1.7%;长春地区深加工企业新玉米收购价2150元/吨,较开秤价上涨50元/吨,同比低40元/吨。 
 
  另据中储粮原粮收购价格指数监测,12月末全国玉米收购价格指数148.64,较年初下跌约0.88个百分点,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小于2012年。12月末,中储粮全国玉米收购均价为2232.37元/吨,较年初下调8.2元/吨。 
 
  2、期货
 
  2013年DCE玉米期货主力1405合约整体涨跌幅度低于去年,年初收盘价2446元/吨,最高2423元/吨(7月5日),最低为2214元/吨(5月3日)市场交投活跃度不高。本年度国内玉米期货整体市场信心表现不足,交投略显清淡,价格始终处于震荡偏弱态势。 
 
  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来看,2013年国际玉米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从现货价格看,年初美湾二号黄玉米FOB报价284美元/吨,12月末为201.7美元/吨,下跌29%。从期货价格看,据监测,2013年初芝加哥最近交割期玉米期价264.1美元/吨,最高277.3美元/吨(1月31日),最低165.7美元/吨(11月18日),12月26日170.9美元/吨。因美国创纪录高位的玉米产出令全球玉米库存得以补充,2013年玉米期货累计大幅下滑40%,为纪录最大年度跌幅。 
 
  3、深加工 
 
  2013年,受终端需求不旺及玉米原料价格高位影响,国内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淀粉等副产品生产多数亏损或微利状态。年底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出厂价2700-2740元/吨,华北玉米深加工企业淀粉出厂价2780-2900元/吨;广州销区市场玉米淀粉3060-3110元/吨,上海3300元/吨,较年初下降150-300元/吨。春节临近,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行业开机率较为平稳,淀粉开机率在56%,酒精在45%,接近2013年年初水平。近期以来,北方玉米上市收购量总体较大,价格稳中有跌,玉米淀粉与酒精价格保持平稳,国内DDGS价格继续上涨,主要受进口DDGS转基因退运风波影响,贸易商报价多数暂停,蛋白粉、纤维与胚芽粕价格基本持平,饲料可能被迫调整饲料配方转向采购其他蛋白类替代,利好于国内玉米深加工生产。
 
  4、饲料养殖 
 
  2013年国内生猪存栏保持高位,供应仍较为充足,市场价格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整体涨跌幅度有限。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第4季度生猪存栏量达4年内高点,截止12月生猪存栏量预测为47354万头,月环比下降0.64%,同比上涨2.19%,高于4年平均水平46602万头。由于国内玉米均价回调,自6月份之后猪粮比价回升至6:1以上,从2013年全年的养殖效益水平来看,生猪盈利水平在50-100元/头,好于上年同期,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生猪养殖效益盈利给全年生猪效益带来较大的助力。据监测数据显示,12月3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5.35元/公斤,月比下跌0.73元/公斤,年比下跌0.94元/公斤。近期,国内各地生猪出栏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存栏猪只中,大猪比例均有所提高,加之2013年冬天肉品消费积极性不高(三公消费削减、提倡节俭之风有效的抑制猪肉终端消费)加之国家对部分地区抛储冻肉等,生猪价格季节性上涨动能略显不足。 
 
  受产能过剩、“速生鸡”事件和“H7N9流感”风波影响,导致2013年禽类市场始终处于偏弱格局当中,养殖效益欠佳,补栏积极性较为清淡。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饲料行业同样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调整问题,饲料产量首次出现全线下滑,企业利润进一步挤压。2013年部分饲料厂计划库存低于过去几年,企业备货积极性明显趋弱。 
  5、玉米收购 
 
  在新作丰产预期较强、进口压力凸显、需求持续疲弱及贸易心态暂无好转影响下,收购价格偏弱运行。随着临储加补贴政策的落实,东北及华北产区玉米收购市场呈现差异化走势。其中,东北产区随着临储政策明朗化及北粮南运政策的推进,主体观望情绪逐渐减弱,贸易入市数量有所增加,产区玉米走势逐渐明朗。华北产区玉米质量略差于去年,而且缺乏政策庇护,质价优势缺失,市场购销较为平淡,收购价格持续走弱。据国粮局统计,截至12月25日黑龙江、吉林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3911万吨,同比增加914万吨。随着东北临储库点全面开放及收购标准放宽,及南方销区企业节前备货时期临近,东北玉米价格整体保持稳中上涨态势;华北产区上市量继续增加,竞争优势趋弱,市场面临利空压力。 
 
  6、港口 
 
  2013年1-6月份,南北港口购销活跃度低于去年同期,加之高位库存和倒挂普遍,制约港口价格上行。7-9月份为港口传统供应断档期,加之优质玉米比例较少,手持好粮贸易商提价幅度在100元/吨以上;10月份至年末,随着产区粮源供应增加,北方港口表现价格稳中趋坚,南方港口企业采购谨慎及进口玉米的陆续到港,价格不断走弱。南北港口船运费低点35元/吨上涨至年末75元/吨,倒挂现象转为普遍。截止12月末,北方港口15%水辽吉玉米收购价2260-2275元/吨,平仓报价2300-2320元/吨,广东港14.5%水分吉、辽玉米主流成交价格为2350-2370元,水分偏大及偏差玉米2340-2350元。 
 
  按东北港口15%水新玉米2310-2330元平仓价、75元船运费推算,广东港口到货成本在2435-2455元,南北玉米价格倒挂扩大至75元左右,加上补贴,实际发运利润或不足30元。短期供应压力大增,预计近期广东港口玉米价格继续维持弱势。 
 
  四、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分析 
 
  1、政策性收储及释放情况
 
  2013年7月份,国家提前公布临储收购政策,这是自2008年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公布最早的一年,而且收购价格持续提高。2013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2013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玉米(国标三等)临时收
 
储价格为: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价格水平较2012年提高了0.06元/斤。
 
  同时,为做好2013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鼓励有关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16个省份给予每吨140元的运费补贴。 
 
  12月中旬,国家粮食局关于东北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新收获玉米收购执行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生霉粒含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超过5%的,不得收购。生霉粒含量在2.0%-5.0%的,应尽可能整理达标后入仓,对经整理仍难以达标的,应单独储存。此政策对促进临储玉米收购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政策粮收购进度可能加速。
 
  据悉,2013年国家共下达两批玉米跨省移库计划,第一批为500万吨,第二批为427万吨,共计927万吨,东北临储剩余2156.2万吨。按照当前的进度来看,1月到期后,基本可以顺利完成,政策性粮源库存高位,也增加后期拍卖或定向销售的可能性。 
 
  2、农民售粮进度
 
  2013年,农民售粮进度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春节前后玉米价格出现涨跌反转,加之天气不利影响,晚售粮农民普遍效益差于节前售粮;但2013年政策力度大,价格上涨能否导致农民惜售情绪回升,集中售粮期不集中,东北产区霉变玉米比例增加,会否影响农户的售粮心态,后期售粮进度需求密切关注。 
 
  3、天气变化
 
  2013年中国国内粮食产量再获丰收。东北的玉米产量再次增长。但是2013年在玉米收获之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播种初期由于低温多雨,东北玉米的播种期普遍推迟10-15天。后期玉米在收获的时候,由于生长期较常年短,导致玉米水分偏高。同时玉米收获以后,又遇到东北降温推迟,部分地区再降雪过后,温度回升导致积雪融化,露天存储的玉米普遍回水,高水分玉米在偏高的气温下霉变大幅增加。
 
  2013年黑龙江、吉林的玉米霉变普遍,尤其黑龙江地区达到5%以上比例逐渐增加,部分地区加工企业收购玉米霉变扩大至10%-15%。通常国标霉变率控制在2%,饲料超2%不再使用。淀粉5%以内为宜,最高可承受8%,高霉变玉米影响出粉率。酒精最高可承受20%。 
 
  据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2014年1月1日-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除了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之外,我国其它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3℃。黄淮、华北部分地区、东北地区东部有1-6毫米降水。另外,2014年立春时间较早(2月4日), 如后期温度不断转暖,东北霉变玉米的存储风险大幅增加,市场面临农村玉米集中上市压力。
 
  4、进口退运风波升级
 
  从国际看,全球玉米价格大幅下跌降低国内玉米进口成本。据监测,2013年12月27日,3月份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98.1美元/吨,合人民币1212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67元/吨,比去年同期跌652元/吨。2013年我国进口玉米基本上来自于美国,但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已经扩展,阿根廷、乌克兰对中国的贸易合作正在积极展开中。
 
  截至12月19日,我国多个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相继从12批美国输华玉米中,检出含有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共计54.5万吨。而截至12月12日,美国已累计向中国装运300万吨,美国进口玉米运至中国被退运的风险依旧,外媒称中国通过MIP162转基因玉米可能需要等待至1月底至更久,并近期已经波及DDGS,12月23日,质检总局下属的上海检验检疫局报告从2批757.996吨美国输华玉米酒糟粕中,检出未经中国农业部安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相关货物已作退运处理。后期具体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而定。如退运风险继续升级,也对国内玉米有一定的利好支撑。 
 
  5、全球经济形势 
 
  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依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认为,由于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低于去年的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为1.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为4.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从中国看,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复波动的国际大背景中,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在此背景下,国内深加工行业开工率屡创新低,亏损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新玉米上市后开工率恢复缓慢,节前采购备货热情不高。 
 
  五、国际市场情况 
 
  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供需报告预计,2013/14年度世界玉米产量9.64亿吨,较上年度上调1.014亿吨,增幅11.9%;总消费量9.36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03,增幅11.9%;期末库存1.62亿吨,较上年度增加0.44亿吨,增幅37%。生长季天气良好,2013/1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稳步上升,虽然消费量也有所增加,但供求宽松格局更加明显。2013/14年度世界玉米库存-消费比升至17.34%,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据中华粮网数据显示,12月31日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96.4美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49元/吨,较上日跌6元/吨,比去年同期跌704元/吨。而年底广东港玉米主流成交价约2350-2370元/吨,内外价差超500元/吨,国际玉米价格低位,进口优势继续显现,另外,乌克兰玉米进口已经获得允许,作为农业贷款的互换商品应该不占用配额而享受配额内关税。 
 
  六、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综上所述,在供应压力增加,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家临储收购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2013年国内玉米价格整体呈现震荡偏弱态势,涨跌幅度有限。2013年年末,随着东北产区临储全面启动和北粮南运费用补贴落实后,市场价格迅速向托市价靠拢,预计2014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偏强运行,存在阶段性大幅拉升可能。但下半年市场将受制于下游消费需求、小麦替代及国储拍卖时间及节奏等利空因素制约,上涨幅度或有限。据中华粮网数据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预计2014年1月全国玉米均价为2290元/吨,价格波动区间为2241-2342元/吨。建议东北贸易企业加紧采购优质玉米备库存,加工企业加大采购量;南方用粮企业在近半个月有必要建立一定库存,防止后期集中补库导致价格拉涨;建议直属企业在轮换购销上,顺应市场环境和形势变化,灵活运作,勤进快出、按质论价、稳健经营。同时,根据轮换计划和购销合同,以销定购。同时充分发挥资金、仓储及网点优势,采用订单收购、与加工企业联合收购等方式,随采随销,降低经营风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玉米涨势不改

0评论2025-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