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加强产业链整合,重塑龙江大豆产业

2013-08-21 09:522410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一种营养平衡的食物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消费量越来越大,2012年我国消费大豆7118万吨,其中进口大豆5838万吨,国内大豆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82%。伴随大豆进口数量的屡创新高,国内大豆尤其是黑龙江大豆备受冲击,随之而来的国内关于大豆产业的各种争论不绝于耳。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大豆已经不仅仅是大宗国际贸易农产品之一,更是涉及就业、粮食安全、产业竞争甚至政治谈判等多方面关系的利器。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在5000万亩左右,大豆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国产商品大豆的80%来自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大豆产业的资源、技术和需求优势。目前,面对进口大豆冲击,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必须明确自身优劣,加强大豆产业链资源整合,扬长避短,趋利除害,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增强产业竞争实力,引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豆产业链的

  特点及发展趋势

  大豆产业是一个集中度和垄断性比较强的行业。其产业链条长,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加工业、食品工业等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此外,大豆产业链关联范围广,尤其是其主要加工品豆油、豆粕直接关系到人类营养需求以及为畜牧业提供植物蛋白饲料。因此,无论从满足人们营养需要,还是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角度考虑,大豆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从大豆产业链自身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大豆上游种质资源产业链条。包括传统大豆育种、特用专用型大豆以及与此相关的种子繁育、示范、推广等市场行为汇总,是大豆产业链的基础。

  二是大豆中游生物肥料产业链。包括以肥料为主的中游生产资料供给所涉及的行业,这是大豆产业链得以从种质资源形成产出的必要保证,尤其是采用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农药既可以改变因为长期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问题,更是能够保证大豆产业链持续健康运转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大豆产业链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是下游产业化及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包括油脂生物加工技术及产品,蛋白生物加工技术及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及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及产品,传统及新兴发酵豆制品加工技术及产品。通过产业链下游的加工利用,可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市场出口。

  在整个大豆产业链中,大豆生产和加工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近年来,整个大豆产业随着生产和贸易变化已经形成了美洲种植大豆、美国销售大豆、中国加工大豆的新格局。国内外大豆加工利用也从传统的榨油与蛋白为主,逐步向综合化、纵深化趋势发展,大豆加工产品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大豆生产及需求的快速发展,大豆的诸多用途得到极大拓展,尤其是国外大豆精深加工及制成品众多,涉及工业、民用及军工等多个领域,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信息与价值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

  二、加强大豆产业链

  整合的必要性

  国内大豆产业链条核心在大豆食用和油脂加工上,大豆生产日益萎缩,近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显著。黑龙江省生产的大豆,有40%用于压榨消费,40%用于传统豆制品食用消费,另有20%左右的大豆用于特色消费。但大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衔接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不同环节之间相互衔接还有待提高。因此,应该从产业链整体考虑,协调好生产、加工之间关系,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理顺不同环节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选育高油高产、高蛋白高产和特色专用大豆新品种,匹配加工要求,提高加工效益,配置以生物有机肥料综合运用,从而提升黑龙江省大豆品质,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豆制品,增强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

  (一)品种选育与种植规划,需要协调。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传统主要以满足食用和油用大豆需求为主,品种育成与推广也适应这种需求,缺乏对外部竞争环境跟踪与调整。在大豆国际贸易由净出口到净进口的转型过程中,促使产区被动接受了压缩油用大豆面积的事实。由于大豆种植业品种结构仍然处于生产者自我决策阶段,已有的关于黑龙江省大豆高油与高蛋白的大区规划执行不够严格、不够彻底,实践中高蛋白品种、高油品种,混种、混收、混储的情况相当普遍。后果就是产出大豆质量低下,价格不高。

  (二)肥料利用与生产持续,亟待衔接。化肥的连年使用,使得种植大豆的土壤板结,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集中区域不断北移,连作状况有加剧倾向,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不仅降低了大豆产量,削弱了大豆品质,也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豆种植的可持续性。而大豆所具有的根瘤菌固氮功能,可以减少作为对氮肥的依赖,大豆所具有的根瘤固氮功能,是其它作物所不具备的,这种固氮功能每年可为作物提供50%~80% 的氮素,因此大豆可以成为玉米、小麦等作物良好的前茬。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地力,因此,有效发展与推进生物菌肥在内的有机肥料施用,既可以保持与恢复土壤地力,又可以促进大豆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适度加工与市场需求,需要适应。黑龙江省加工企业数量分散,各种小型豆油加工厂商、豆制品传统作坊分散分布于各个大豆产区市县。高峰期数量多达1000余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间断性停产停工现象相当普遍,加工能力和产品重复,对市场需求适应能力不强,大豆精深加工的过度倾向需要遏制。同时,传统豆制品(即食豆制品)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影响手段滞后和市场体系不完善,黑龙江省优质豆制品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消费群体,实现不了优质优价,因此,大豆加工产品与市场需求需要对接,需要整合。

  三、加强大豆产业链

  整合的建议

  从产业链整体竞争实力提升出发,从大豆产业链环节看,以种质资源创新为基础,打造产业发展的牢固基础;以生物有机肥产业为保障,平衡大豆产量与质量之间关系;以大豆传统利用与深加工为增值手段,引领一个全新的国产优质大豆市场体系。

  (一)以种质资源创新为起点落实大豆种植业规划。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市县,落实品种区域规划,推广特色品种种植,形成不同区域专种、专收、专储、专运的局面。这样可以带动种质资源创新步伐,加速特色品种选育进程,为专用生产资料选购,专用机器采用带来便利,同时,也可以为后续产业链加工环节提供专有原料,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以发展生物肥料产业为契机促进大豆生产持续性。解决土壤板结,品种下降,除了通过品种改良之外,采用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农药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生物菌肥可以配合大豆根瘤菌固氮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在维护黑土质量的同时,达到保护地力、增产增收的效果,通过中游生物肥料产业发展,与上游种质资源创新相结合,形成优良品种、低碳农业、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互动模式,增强大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以加工技术创新与传统工艺改进为突破满足市场需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终端产品的市场认可与占有。只有良性发展和运转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产出最终形成效益,只有打通了产业链上游与下游之间所有障碍,种植业规划的推广、生产效率的提高,精深加工才有实际意思。一方面,应该促使大豆精深加工注重高端市场,在维持保健品稳健发展前提下,开拓医药及化妆品市场。另外,要关注传统工艺改进,在即食豆制品、速食豆制品上有所作为,引导消费理念,培养消费习惯,打造龙江大豆品牌优势,有效连接产业链不同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创造并且形成大豆产业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黑龙江日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