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预计南北港口玉米市场合理上升趋势将愈发明显,且优质玉米供应匮乏,市场好粮好价特征更趋明朗。
6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呈现蓄势上扬态势,南北港口优质玉米表现出较强的价格优势,山东深加工企业连续提价,而东北产区则面临好粮难求、次粮价低的情况。
目前,北方港口已进入玉米库存消化期,同时,优质玉米因稀缺性价格抬升,进而推动东北产区流动增加。南北港口玉米市场价格上涨预期有所增强,尤其是对于供货量有限的霉变1%以内、容重700g/L以上的玉米。
据市场消息称,有关东北临储玉米跨省移库计划确定。然而,由于这部分玉米跨省移库周期较长,一些业内人士评估认为,此次跨省移库的玉米很可能不会在新季玉米上市之前拍卖,为此,对于南方销区的实质性冲击有限。
南方港口散船玉米价格压力较大,但市场整体已显露温和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低霉变、高容重玉米价格强势明显。
销区到站价格上涨趋势已现
本报特约分析师王莹
【主要观点】东北、华北、西北产区玉米价格已经奠定涨势,铁路运输费用调整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在养殖业补栏情况向好、小麦替代玉米用量减少、玉米需求量放大的情况下,销区到站价格稳步上涨趋势已现。
目前,山西玉米到达西南销区的价格较内蒙古玉米低30~50元/吨,较吉林玉米到站价格低80元/吨左右,价格优势明显,且山西北部地区净粮质量较好。质优价廉的山西玉米备受企业青睐,受需求拉动,6月份山西玉米到站价格明显上涨。
端午节过后,山东部分深加工企业价格上涨明显,主要是由于河北玉米厂门到货量减少所致。春节前所收的部分水分偏高的玉米基本已经出清,后期收购的玉米目前已经降至安全水以下,可以过夏,前期为小麦腾库所出售的玉米也基本售完。河北农户手中基本没有余粮,粮库以及贸易商目前以收购小麦为主,对当前玉米价格不认可,待价而售。总体来看,华北地区玉米蓄势待涨。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库存主要表现为“两高”、“两低”,即:港口库存高,临储收购量高;农民余粮偏低,产区贸易商库存低。港口库存偏高,且持粮主体较往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粮源过度集中。临储收购量大,但短时间不会投放到市场,不能形成有效流通贸易量。农户手中余粮偏少,粮源流向贸易环节,价格将受存储成本推动上涨。
山东涨价或启华北上涨通道
本报特约分析师焦阳
【主要观点】近期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上调,或已开启山东乃至华北整体价格上涨的趋势通道,而因前期贸易商赔钱止损、后市优质玉米供应偏紧影响,贸易商心态及下游刚需或支撑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扩大。
据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6月以来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累计最大涨幅已超过90元/吨。
山东玉米深加工用量集中,6月以来市场供应的持续下降使得深加工企业渐入微量到货状态,日收购量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企业提前动用前期原料库存。而随着新麦上市及基层玉米售磐,市场对后期玉米供应持续趋紧达成共识,当前原料库存的提前动用,使得企业对原料安全信心不足,为保证安全原料库存,企业陆续提价抢粮。
每年山东雨季多在7、8月份到来,虽然目前尚未进入雨季,但随着7月临近,山东降雨天气已经陆续开始增加。在玉米市场供应本已偏紧的情况下,降雨天气也对玉米收售及运输形成明显不利影响,企业收购难度持续放大。
散户供应大幅下降、收储企业出粮时点未到、企业安全库存不保、降雨天气等因素,形成近期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的快涨大涨行情。
麦价强劲将为玉米指引方向
本报特约分析师韩颖
【主要观点】尽管目前宏观面形成压制,但麦价强劲上扬已给出未来玉米价格上涨信号,未来区域性不平衡和优质粮源偏少问题将更突出,玉米价格将稳步上扬。
受美联储退出QE时间表公布及中国银行业“钱荒”困境爆发的影响,近期宏观面奠定看空基调,全球股市恐慌性下跌,商品期货市场出现集体下挫。然而,受基本面影响,玉米现货跌幅受限,目前优质玉米量少、山东价格领涨、小麦价格强劲上扬,已给出未来玉米价格上涨信号。
新麦上市以来价格持续高走,部分主产区贸易商优质麦收购价已突破2400元/吨,芽麦价格多在2200元/吨左右,销区芽麦采购增加,小麦替代重启。当前江苏靖江港20%以上芽麦到广东成本2370~2400元/吨,优质麦至广东成本约2480元/吨,而目前广东港口优质玉米成交价为2420~2440元/吨,从价格角度考虑小麦有替代优势,尤其芽麦。
考虑到小麦比玉米高150~200元/吨将没有替代优势,若玉米在2370~2480元/吨附近持稳,那么小麦最高将涨至2550~2680元/吨,反推至江苏(减去约100元运费),平舱价为2450~2580元/吨。
若在此基础上麦价继续上涨,替代减少,将提振玉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