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已经第三天了,中美双方的谈判还在继续。谈判的焦点主要在价格上。美国人坚持采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础,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从8月份的500美分/蒲式耳一路猛涨到了12月份的700多美分/浦式耳,涨价的起点是8月12日,那一天美国农业部调低了美豆产量预测,理由是天气干燥。把计量单位翻译过来,并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从1900元/吨涨到了2661元/吨。这是什么概念呢?马上就要签约的大豆合同数量为250万吨。这要多花多少钱!小学生都能算出来。
令中国商人更为犯嘀咕的是,下一步的价格会怎样呢?上升,还是下跌?要知道,即使签完合同后马上发货,到达中国东部港口最快也要两个月。两个月时间价格降下来自然好,接着涨可就完了。这就是风险。许多专家都说,现在的价格是历年来罕见的,基本上达到了顶点,不会再涨了。可是谁知道呢?李广富知道,生意场上没有绝对的事。
疯狂芝加哥
美国中西部时间12月18日下午1点,签字仪式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董事局会议室里举行。除了官方和企业界人士,美方还专门请来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世界日报》、伊州电视台等9家媒体及中国中央电视台驻美记者,100多人的现场顿时春意盎然。
美方出席仪式的最高级别代表为伊利诺伊州的参议长埃米尔?琼斯,中方采购团领队则是时任商务部副部长的廖晓淇。签字仪式的主角是中美双方的企业,美方共有10位代表:ADM、特福芬、路易达孚、ZEN-NOH、诺贝尔谷物、邦吉、FGDILLC、CENEXHARVEST、嘉吉、康尼格拉;中方企业代表共12位: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公司、浙江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中星油脂有限公司、大连华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龙口新龙食油有限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统一嘉吉(东莞)饲料蛋白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康宏股份有限公司。
双方分列两边,眼神中都流露出兴奋的光芒,打了近10年交道,双方老总第一次面对面。其中最兴奋的莫过于李广富了,他的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长,今年压榨规模已经达到35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李广富的雄心是成为中国油脂行业的旗舰,下一个目标是年压榨量达到500万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成立东莞华农公司立足珠三角市场,成立南京华农辐射长三角市场,成立霸州华农占领京津唐地区。尽管同行的有中国粮油进出口界的大佬中粮集团,但是由于此次李广富抛出去的采购单高达80万吨,一举超过中粮,因此他毫无悬念地成了今天的主角——在随后举办的“中美大豆行业联合研讨会”上,李广富作为唯一一个企业代表做了专题发言。
尽管媒体之前就已经得知签约的数量,但是签字现场仍然爆出了冷门:在签完250万吨(14亿美元)采购合同之后,双方竟然又签了一份250万吨的意向合同!美国大豆协会人士马上激动地指出:如果第二份合同能够履行,中国本年度采购将达到900万吨!消息不胫而走,迅速穿过玻璃,冲下楼梯,传遍整个交易大厅,全场震撼,交易员全部停止叫卖,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大雪跟随着冷风穿过芝加哥的街道,然而在芝加哥人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给力!美国人不禁激动地想起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那句名言:“芝加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是美国硕果仅存的伟大城市!”
价格过山车
22日,中国大豆采购团启程返回中国。23日,大豆价格继续暴涨,31日,2003年的最后一天,美盘报收于789美分/蒲式耳。
真是人走背运喝凉水都塞牙。整整一个春节,中国的大豆采购商们都过得提心吊胆,大豆价格一路飘红,过了年,等到2004年3月份,终于冲上历史高点——1064美分/蒲式耳。读者朋友也许会问了:不是已经签完合同了吗?为什么还担心价格上涨呢?后来价格上涨不是说明签合同时的价格是低的吗?要回答您这个问题,就需要说清楚大豆采购中的定价方式。
美国大豆的定价方式是期货价格+升贴水。升贴水反映的是商品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之差,这个差值为正数就是升水,反之就是贴水。说白了,就是买卖双方所在的两个市场的运输费和持有成本,持有成本包括储存费用、利息、保险费用等。双方签订合同只谈定这些费用,就是确定了升贴水,但是并不确定期货价格,而是在合同确定的交货期限之内由买方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选择一个日期的期货价格作为合同中的期货价格。这个办法看起来对买方有利,其实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买方在选择期货价格时必然对未来价格趋势进行判断,而判断就可能会有失误。所以,现货商都要通过套期保值的策略来降低其中存在的风险。
从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得知,李广富签的价格是4100元/吨,换算之后为1078美分/蒲式耳,是相当高的价格了。其实这还算低的呢,按照14亿美元购买250万吨计算,单价相当于4635元/吨。
读者朋友可能又要说了,水涨船高,大豆价格涨了,豆油和副产品豆粕的价格也会同步上涨啊,成本推升嘛,反正可以将涨价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您说得没错。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呢?采自美国的大豆刚刚到货,美国农业部公布美豆获得意外大丰收,芝加哥的大豆期货价格就一路狂泻,从4月份开始,四五个月之内重新跌回500美分/蒲式耳左右。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你得按你选择的最高点的价格支付货款,但反过来你又要按跌下来的价格出售豆油和豆粕。简单说,中国大豆采购团以4000元以上/吨的价格采购的250万吨大豆每加工一吨就要亏200元。中国大豆商一片愕然,然后是惊恐,再然后就是逃跑了——已经订购的大豆干脆不要了,美国人再打电话到中国要求履约,停机了,关机了,电话无法接通了……
(臧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