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以来,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政府将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为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今日发改委再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格,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
从政策的出台时间上来看,自2009年以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往往在农历正月初七或初八进行公布,而本年的政策公布时间则较春节提前了整整10天,政策导向和保护农民的意图明显。
稻谷收购提价,玉米临储水涨船高
对比近年玉米临储收购价与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变动关系,2011年以来玉米临储收购价格的提高幅度基本相当于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的40%-60%,因此从价格的变动幅度来看,201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提高200-240元/吨,下一粮食年度玉米临储收购价的上升空间应该在100-120元/吨上下,13/14年度吉林玉米临储价格应为2220-2240元/吨左右。
按照此价格推算,加上短途、发运、人力成本、烘干费用、贸易商利润等各项环节费用260元/吨,2013年11月吉林玉米到港成本将达到2500元/吨,北方港口平舱价格将在2540元/吨上下。按照每年约200元/吨的价格涨幅推算, 13/14粮食年度,玉米最高价格将达到或超过2700元/吨,突破历史高位。
宏观经济面临通胀风险,与政策导向相互吻合
稻谷收购价格提高政策的提前给出并非偶然,全球经济未来将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美、欧、英、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大量释放货币流动性,导致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均面临贬值压力,特别是近期为挽回经济紧缩局面,日本央行推出2%硬性通胀计划,并配套以“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政策推出之后,市场普遍担忧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将陷入“汇率战争”的泥潭,因此自2012年9月份起,大量热钱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型市场,为保证国际收支的稳定,新型经济体被迫超发货币,输入性通胀风险加剧。
当前国内正逐步筹划并推行“收入分配改革” 政策,在通货膨胀预期背景之下,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输入性通胀的经济背景之下,作为初级消费品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带动养殖、化工等相关产业的成本上涨,并最终带动各项成本累加,长远来看又将侧面推涨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
提价政策将改变短期玉米购销心态
新粮上市以来,东北产区天气状况较为恶劣,华北玉米质优价廉抢占东北市场份额,且上一年度遗留大量陈粮库存,加上下游需求偏弱,用粮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贸易商随收随走库存有限,导致本年东北玉米售粮进度较往年明显偏慢,而逢年关岁尾之际产区农户逐步售粮意愿增强。
稻谷提价收购政策的节前出台,政策导向性十分明确,未来玉米价格预期受到提振。这一政策在远期保护了农民利益的同时,也让市场了解了国家对与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价格趋势,这将进一步坚定农民持粮待价的心理。当前华北优质玉米售粮进度明显快于往年,且当地深加工及养殖需求较大,难以对销区市场形成持久有效供给。而由于之前看淡后期市场价格,用粮企业节前备库量相对较小,且东北贸易商库存数量也相对有限,一旦农户惜售心理得到支撑3月下旬之前将激发用粮企业及贸易商的采购热情,市场购销心态将因为政策因素的出现而遭到人为改变,现货价格将出现上涨。
但市场此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春节期间东北玉米产区的天气情况,由于本年东北全境低温多雪,玉米水分偏高,而前期受制于贸易活动的清淡,市面潮粮偏多,特别是吉林地区烘干塔开塔数量有限,而节后玉米烘干期较短,给当地玉米降水进程带来不便,而2月4日将迎来“立春”节气,春节期间各地气温或逐步转暖,届时农户手中余粮或出现霉变现象,因此如春节期价东北产区气温偏高,节后东北现货市场仍不排除出现短暂下跌行情可能,但从长期来看这也影响了后期优质玉米的供应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