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粮食收购机制垄断格局待打破

2013-01-30 10:173720

 由于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长,粮食供给将现危机的言论尘嚣日上。但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中国各地农田抛荒的现象愈发严重,全国有至少10%的耕地常年或季节性抛荒。学者测算中国闲置耕地总量已达3.3亿亩。

  这是两个颇为矛盾的现象。如果中国粮食市场有供给缺口,粮价应该上涨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农田抛荒呢?答案在于,中国单一化的粮食收储及粮食市场控制政策抑制了粮价上涨的空间。

  中国通过储备、抛售的方式打压市场价格。结果是,虽然种粮成本在中国持续上涨(2010年比2003年平均上涨83%),但粮价一直保持稳定。在湖南,种植一亩水稻的平均收益为390元,但到城市务工每月工资可达800元。大量农业人口选择外出务工。

  可见,当前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粮食供给不足造成的粮食安全危机,而是因种粮效益低下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大量农业潜在生产能力处于废置状态。

  中国曾于2010引入多元收购主体机制,而后一年国内玉米、小麦、水稻等价格就出现轮番大涨。2010年6月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甚至出现了抢购小麦的现象。但基于利益集团的博弈,2012年中储粮再次成为全国粮食收购的单一执行主体。这致使农民基本丧失议价能力,当粮食价格上扬时又会遭遇中储粮抛售打压市场。

  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必须改革粮食收购机制,打破中储粮的垄断收购地位,实现多元化的粮食收购。只有尊重市场规律,中国才能避免粮食供给危机。

(网易财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