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境内的前进农场,职工李全早早地把300多吨水稻运到粮食“银行”来,经过采样、化验、检重等程序后,“存折”上就有了包含重量、出粮率、含水率等在内的详细存粮信息,剩下的就是待价而售。
李全口中的粮食“银行”,是北大荒粮食物流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即三江平原上探索粮食“银行”运营模式的首批试点企业,2008年开办这项业务至今,粮食“银行”在东北三省已家喻户晓。
粮食“银行”对粮食进行科学存储,不但减少了粮食损耗,确保了粮食品质,而且美化了新农村环境。此外,商品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基本化解了针对粮食囤积居奇的难题。
建三江分公司仓储主任董晓清告诉笔者,“公司的烘干塔每天能烘干500吨粮食,6个库房共可存3万多吨。”公司施行精细化管理,6个库房,每个都责任落实到人,时时检测粮堆高度、温度、湿度等指标。这样保证了仓储的质量,粮食损耗也能够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北大荒粮食物流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经理陈得成说,近4年来,按每吨8%的普通损耗计算,粮食“银行”共节约粮食36万吨,每吨按3000元计价,为农户节本超过10亿元。农户把粮食送到粮食“银行”统一保管,还能节省大量苫盖资材,仅此一项就超过5000万元。
“有了粮食‘银行’,贷款买农药、种子、化肥就从容多了。”佳木斯市龙江农场职工高维江说,2011年12月,他通过抵押200吨水稻,从商业银行贷到了20多万元,买到了充足的化肥和种子。
2012年4月,他通过粮食“银行”的运作,以每吨多卖130多元的价格将粮食售出,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净赚数万元。
此外,粮食“银行”通过改造现有装卸基础设施,配置散粮运输工具,与部分沿海港口合作建立陆海联运节点,能有效地打破运输“瓶颈”。
在前进农场,不少粮食“银行”都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输线。站在伟江站台铁路专线边,董晓清告诉笔者,这条贯穿仓库区的铁路运力达到每日1000吨。过去,部分储粮企业存在“出库难”问题,但粮食“银行”强大的运输硬件改变了这一现象。“公司2012年向丹东一所粮库发送粮食,仅1天就发了38个车厢、2000吨粮食。”快捷的运输周期等于增加了粮食“银行”的存储量。陈得成说,近4年来,粮食“银行”的储户与日俱增,截至目前,粮食“银行”的收购量已超过150万吨。
将粮食“银行”这一创新运营模式纳入整个粮食流通链条,不仅粮农、粮企得到实惠,买家、商业银行等流通链条上各个环节都受益。
笔者发现,粮食存进粮食“银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黑龙江垦区粮食“银行”为例,近4年来,北大荒粮食“银行”直接为农户增收超过15亿元。其中,指导农户在价格最高时卖粮或由粮食“银行”收购,农户平均每吨增收近100元,合计增收4.6亿多元。
(周琳、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