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2012-12-19 10:453710

 本报讯(记者付嘉鹏)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表示,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

  自清代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份一直作为主产区存在,并产生“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如今,随着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这种说法正在成为历史。

  “从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以黑龙江为主,黑龙江、吉林、辽宁加上内蒙古东部的东北大平原,其潜力被开发出来。”陆学艺说。

  陆学艺提供的数据表明,1978年,上述东北三省一区的粮食产量是406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35%,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则占全国的22.9%;2012年,东北四省区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比升至23.24%,湖广地区的这一数字降至14.5%。

  陆学艺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统分结合经营体制继续发展,当地的农垦系统在粮食生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上国家近几年大量政策资金的投入,是当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应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到2025年,中国人口可能达到14亿。要达到小康水平,人均粮食应达到1000斤。距离2025年还有13年,要增产1.1亿吨,如果政策好、投入好,是可以实现的。”陆学艺表示,以黑龙江省为例,第一,当地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40%以上;第二,有大片荒漠未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较大。

  陆学艺指出,全国的粮食产量的继续爬升,不能仅依靠东北地区,需要挖掘全国各地的生产潜力。他建议,国家政策应该推动各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调整政策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付嘉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