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较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连续第九年丰产,为抑制粮价和物价过快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回顾即将过去的2012年粮油市场,包括谷物、油脂在内的主要粮油品种市场均较往年产生巨大变化。
2013年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将主导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未来经济复苏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读者梳理2012年粮油市场的风云变幻,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一年粮油市场的发展趋势,《行情与观察》版特从本期开始推出“粮油市场2012年回顾与2013年展望”系列专题,敬请关注。
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
2012年我国小麦市场呈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价格呈现先稳后涨的走势;2013年我国小麦供应充足,但价格温和上涨仍是主基调。
2012年上半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平稳。6月新麦上市后,小麦价格出现季节性下降,此后稳步上扬,7月至12月上旬,小麦价格累计上涨幅度达350元/吨以上。
供需基本平衡
2012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到12058万吨,进口量约为400万吨,由此可知,2012年我国小麦供给量为12458万吨,与消费量12400万吨比较,小麦结余量为58万吨。因此,2012年我国小麦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产量:实现“九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2012年度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13.9万公顷,比上年度减少13.1万公顷,减幅0.54%。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2257.2万公顷,比上年度减少3.0万公顷;春小麦播种面积156.7万公顷,比上年度减少10.1万公顷。
尽管播种面积减少,小麦产量仍然保持增长。2012年全国小麦总产量达到12058万吨,比上年增长318万吨,增幅2.7%,实现连续9年增产。其中,冬小麦产量11430万吨,比上年增长334万吨;春小麦产量628万吨,比上年减少16万吨。小麦单产提高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9%。每公顷小麦产量达到4995公斤,比上年增加158公斤。
进口:大幅增长
2012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大幅增长,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国际小麦价格较低。该时期全球小麦供大于求,小麦主要出口国之间竞争激烈,加上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小麦价格弱势运行。其中,澳大利亚标准白麦由于品质较往年下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到港价格仅为2000~2100元/吨,明显低于国产小麦价格。加上我国在此阶段饲料小麦的需求增长,2011年11月起,我国陆续签订了大量小麦进口订单,集中在2012年到港。
2012年6月下旬以来,受全球小麦减少影响,以CBOT小麦期货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小麦价格上涨,1~6月在600~650美分/蒲式耳的价格区间波动,8~12月上涨至840~900美分/蒲式耳水平。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我国下半年新增订单明显减少。
根据美国周度出口销售报告,6月下旬至11月,我国新增美国小麦订单量仅为12万吨,比2012年前期减少60%,比上年同期减少65%。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我国进口小麦总量为356.52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小麦237万吨,美国小麦64万吨,加拿大小麦34万吨,哈萨克斯坦小麦19万吨,法国小麦1万吨。
从11~12月到港情况来看,应以加拿大小麦为主,澳大利亚小麦为辅,美国小麦数量较少。预计2012年全年小麦进口量为400万吨,比上年增长275万吨,增幅220%。同时期,我国没有出口小麦。
消费:继续增加
制粉消费仍然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用途,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小麦制粉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小麦制粉消费预计为8350万吨,比上年增长100万吨。
小麦饲用消费大幅增长是2012年小麦消费的重要特点,此次小麦饲用消费大幅增长始于2011年。自2011年5月起,我国小麦与玉米价格出现倒挂,小麦替代玉米现象逐步显现;6~10月小麦、玉米价差逐步扩大,其中9月底小麦、玉米价差达到历史最大值500~600元/吨,小麦替代量达到高点;10月后在新季玉米上市价格回落的情况下,小麦、玉米价差迅速回落,11月至2012年2月小麦替代量有所下降。
2012年3月小麦、玉米价差又开始呈扩大趋势,替代量开始恢复,并保持较高水平。尤其在新麦上市后,至新玉米上市前的6~9月,小麦替代量达到顶峰,月均使用量达到250万~300万吨。10月新玉米陆续上市,小麦、玉米价差迅速回归,小麦价格比新玉米高160元/吨以上,小麦替代玉米量骤减。
从全年来看,预计2012年小麦饲用量为2400万吨,比上年增长400万吨。小麦工业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2012年使用量为1180万吨;种用量预计维持上年469万吨水平。总体看,预计2012年小麦国内消费量为12400万吨,比上年增长580万吨。
价格先稳后涨
2012年1~12月初,我国小麦价格呈现先稳后涨的走势。2012年1~6月,我国小麦进厂价格以稳为主。其中1~3月,小麦进厂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河北石家庄地区小麦进厂价格保持在2180元/吨左右;4月小麦价格上涨30~40元/吨,5~6月继续平稳并略有回落;6月新麦上市后,小麦价格迅速回落,月底河北石家庄地区新麦进厂价格仅为2080元/吨左右;7月小麦价格小幅上涨,8月上涨较为迅速,单月涨幅超过100元/吨;9月小麦价格暂时平稳,10月继续上涨,截至发稿时(12月上旬),小麦价格比10月份上涨约200元/吨,石家庄地区小麦进厂价格达2450元/吨,仍有上涨趋势。
影响因素众多
从供求形势看,我国小麦市场呈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可见,小麦价格上涨并不是供求关系改变所引起,更多应该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
重要支撑:托市收购启动2012年上半年小麦市场价格基本平稳,下半年价格大幅上涨,与我国的托市收购政策关联紧密。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托市收购会直接影响小麦市场的流通量,即有效供给。2011年年中我国小麦丰收,产量达1.174亿吨,国家并未启动托市收购,小麦市场流通量较大,有效供给非常充足,小麦价格没有上涨动力,造就了1~6月我国小麦价格基本稳定的局面,仅在4月份受临储小麦拍卖底价提高的影响,上涨了30~40元/吨。
下半年小麦市场价格上涨,国家启动托市收购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托市收购一启动,价格就立竿见影地上涨,6、7月份是一个缓冲期。因为上年贸易商亏损严重,新麦上市后有一定时间的观望,因此并没有出现往年一公布托市收购政策价格就应声而涨的现象。随着各大主产区陆续宣布全部或部分启动托市收购,中储粮等收购主体敞开收购,制粉企业添加新麦进行生产,市场粮源逐渐减少,贸易商看涨预期增强,小麦价格出现较强的上涨势头。
通常托市收购日期为5月30日~9月30日,但今年小麦收购较为迅速,8月底,托市收购基本结束。全国小麦托市收购量达232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0%。托市收购小麦作为临储小麦,短时期内不能进入市场流通。2011年我国小麦商品率为74%,若2012年小麦商品率按此标准,且不考虑临储小麦的投放,则小麦市场流通量占产量的比重仅为54%左右,小麦市场流通量明显少于未进行托市收购的上年。这成为支持小麦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
推动力量:饲用消费增加
小麦饲用消费大幅增长是2012年小麦消费的重要特点。与2011年相比,2011年小麦饲用消费大幅增长集中在6~10月,而2012年小麦饲用消费量在3~10月均较大,且月度消费量均高于上年同期。即使2012年1~2月小麦、玉米价差回落,但玉米价格仍比小麦高100~150元/吨。小麦替代玉米量大幅下降仅发生在2012年11~12月。2012年上半年小麦市场供应量充足,小麦价格并没有下降,主要是受到小麦饲用量增加的支撑。
2012年6~9月份我国托市收购小麦量达2325万吨,与此同时,这段时期也正是小麦替代玉米数量的高峰期,尽管去年同期也是替代高峰期,但估计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300万吨左右,小麦饲用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考虑到去年并未启动托市收购,这意味着小麦市场流通量比去年减少2600万吨以上,直接推动小麦价格上涨。因此,在2012年下半年小麦价格快速上涨时期,小麦饲用量的增长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看涨预期:最低收购价提高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将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提价幅度达9.1%,此提价幅度高于2012年。下一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出台奠定了小麦底部价格,并增强了看涨预期。
夯实底部:临储拍卖价格上调
2012年我国临储小麦销售底价经历了两次上调。
第一次是在4月1日,具体内容包括:一、储存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省的2010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含白麦、红麦和混合麦,国标三等,下同)销售底价统一为2040元/吨,比前期上调160元/吨。
二、储存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省的2009年及以前年份产小麦销售底价统一为1960元/吨,上调幅度为140~240元/吨;储存在其他地区的统一为2060元/吨。此次提价带动现货市场小麦价格上涨30~40元/吨。
第二次是在12月5日,具体内容包括:一、2010年产小麦(包括中央政策性小麦与最低收购价小麦),储存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新疆等7个省区的,竞价销售底价统一为2160元/吨,比前期上涨120元/吨;储存在其他地区的统一为2260元/吨。二、2009年及以前年度产小麦,储存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新疆等7个省区的,竞价销售底价统一为2040元/吨;储存在其他地区的统一为2140元/吨,均比前期上涨80元/吨。此次提价进一步夯实了小麦价格的底部。
有效补充:放宽交易扩大投放
2012年10月24日起,临储小麦的交易规则做了新的修改,放宽了面粉企业的竞拍资格以及竞拍量。交易细则修改后,日处理小麦能力较小的加工企业也能够加入到拍卖市场中来,许多面粉企业也可以相对从容地增加库存量。同时,临储小麦的周度投放量由300万吨增加至400万吨,这些均有利于临储小麦成交量提高。
8月底以来,临储小麦拍卖量明显好转,在国家修改交易细则和加大投放力度以后,成交量进一步增长,11月14日成交量达到101.66万吨,创下近20个月新高。9月以来(截至12月12日)我国临储小麦累计成交834.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56.98万吨,增幅369.32%。再考虑到各省区地方储备粮的拍卖,两者对小麦市场粮源提供了有效补充,对小麦价格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
目前,临储小麦投放地区达到28个,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省份,自12月5日起,部分中央储备粮转为临储小麦开始投入拍卖市场,中央储备粮由于保管条件较好,质量较高,企业采购意愿较强。总体而言,尽管小麦拍卖底价上调,但即使加上出库费用及运费等,临储小麦价格仍有一定价格优势,后期临储小麦拍卖仍将成为补充市场粮源的重要途径。
消费增长:宏观环境好转
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面粉消费总体较为低迷。同时在物价上涨压力下,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小麦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品种,价格上涨受到抑制,面粉价格上涨难度较大,也对制粉企业开工率有一定影响。随着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温和复苏,面粉消费较上半年有所好转,企业开工率提高,小麦消费需求增长,也对小麦价格上涨构成支撑。
2013年小麦市场展望
综合分析,明年新麦上市之前我国小麦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下半年新麦上市后小麦价格预计将出现季节性回落,然后逐渐回升。小麦温和上涨是主基调,但具体走势仍取决于我国小麦的供需状况及国内政策等。
产量:预计稳中将增
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12/2013年度冬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而春小麦播种面积呈逐渐递减趋势,预计2012/2013年度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为2414万公顷。
今年秋播以来,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光照充足,冬小麦播期集中,播种质量提高,基本实现一播全苗。近年来我国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为小麦产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国2013年小麦单产仍保持增长态势,小麦产量有望稳步提高。
冬小麦越冬前长势良好
我国冬小麦越冬前产区降水及气温情况良好,监测数据显示,11月冬小麦产区降水量为正常值的108%,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降水量分别为正常值的87%、167%、195%、86%、131%。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小麦扎根分蘖。
11月冬小麦产区平均气温比正常值偏低0.9摄氏度,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平均气温与正常值相比分别偏低0.2摄氏度、1.1摄氏度、1.1摄氏度、1.2摄氏度和1.3摄氏度。
11月中旬以来,北方冬麦区气温呈“波浪式”平稳下降,小麦抗寒锻炼充分,抗冻能力明显增强。
卫星监测显示,截至11月底,北方冬小麦长势总体良好,且主要以一、二类苗为主,利于安全越冬。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地区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同期;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小麦长势接近去年同期,仅局部地区长势略差。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略增,且陆续安全进入越冬期,为来年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口:预计2013年将减少
我国小麦库存庞大,如果国际小麦价格高涨,我国政策性进口国际小麦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国际小麦价格高低是影响我国小麦进口量的重要因素。例如,2012年1~10月我国进口的小麦大多是在2012年6月中旬以前,国际小麦价格较低时定下的采购订单。从全球小麦供需情况来看,2012/2013年度小麦供应量减少,将对小麦价格构成长期支撑。
澳麦进口预计大减
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供需报告,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511亿吨,比上年度下降4132万吨,降幅6%。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黑海地区及欧盟小麦产量下降,其中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下降对我国影响较大。澳大利亚是我国重要的小麦进口国,1~10月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量达237万吨。2012/2013年度澳大利亚小麦产量预计为2200万吨,比上年减少700万吨以上。这也导致澳大利亚小麦出口价格上涨,进而抬高我国到港价格,降低后期我国进口澳麦的积极性。因此,2013年10月新季澳麦上市前,我国进口澳大利亚小麦数量预计有较大幅度减少。
进口加麦数量将增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国进口加拿大小麦数量将有所增长。今年加拿大小麦丰收,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2012/2013年度加拿大所有小麦产量预计为2720万吨,比上年度增长7.6%。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蛋白含量较往年略有下降,因此加拿大小麦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截至2012年12月上旬,到我国港口CNF报价仅为400美元/吨左右。另外,2012年8月起加拿大小麦局解除了对加拿大小麦出口长达60年的垄断,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在有进口配额的情况下能够较为自由地进口加拿大小麦。我国自今年10月起增加了50万吨左右的加麦进口订单,船期从11月至2013年均有,且后期仍有望增加新的订单,与此同时,具有一定替代性的美国高蛋白小麦进口也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2013年我国进口加拿大小麦数量有望增长,但国际小麦价格高位运行导致美国和澳大利亚小麦进口量预计降低,小麦进口总量预计将比2012年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新季小麦收获后,全球新小麦格局形成也可能带来一定变数。
行情:温和上涨将成主基调
目前,2012年国家收储的2325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尚未开始投放,而世界公认的我国小麦库存消费比超过40%,在如此庞大的小麦库存下,我国小麦市场有充足的粮源保证。尽管供应充足,但预计2013年小麦价格仍将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
新麦上市前麦价仍有上涨空间
如前所述,2012年的托市收购及小麦饲用量大增导致我国小麦市场流通量偏少,尽管临储小麦每周持续投放市场带来了有效供给,但这一状况在明年新麦上市前不会得到根本转变,因此小麦价格仍有上涨预期。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需要稳步提高粮价来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按往年情况,新收托市小麦投入临储拍卖市场时,销售底价将提高,进而带动现货市场小麦价格提高。
种植成本增加推动麦价上涨
我国小麦价格上涨受国际输入因素影响较小,除受国内政策性因素影响外,种植成本增加也是推动麦价上涨的重要原因。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小麦种植成本为712.28元/亩,比上年增长15.14%。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上涨较快,均导致种植成本增加,增强农户看涨预期,推动小麦价格上涨。
(谌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