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玉米上市之后表现出很多与去年截然不同的情况,既有像东北降雪推迟上市这样的利多因素,又有丰收、消费不振等的利空因素打压,保护价给予的市场信号使得情况更加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在复杂的市场中辨清方向。
一,目前东北上市进度放缓,但11月下旬将大批量上市
今年秋粮上市以来,东北新玉米上市进度受天气影响较去年同期偏慢,11月8日至14日东北普降大雪,天气预报称未来降雪天气还将持续至20日前后,因此大量上量将推迟至20日之后。相比而言,2011年11月底之前正逢黑龙江和辽宁玉米大量集港。
目前华北玉米市场供应的主力,尤其是河南玉米,目前华北15%左右水分的粮源集中在河南、河北南部和山西南部,其他区域低水分玉米数量偏少,目前主流水分在16%以上,预计11月末以后水分将陆续降至15%以内,即11月末华北也将上量。2011年华北受持续雨雪天气影响,新玉米上市进度推迟,玉米水分居高不下且霉变粮比例大幅增加;10—11月甚至由东北玉米补给华北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因此今年和去年东北华北上市进度出现了很大反差。
二,目前南方港口库存降低,但南北顺价有利后期集港发运
近期由于南方饲料企业补库,对优质玉米采购热情高,广东玉米库存下降至28万吨,略低于正常水平。
受此次东北降雪影响,地滑路阻,北方港口玉米到货量明显放缓,14日东北港口15%水以内新玉米收购价上涨至2325—2330元/吨,新玉米平仓报价2370—2380元/吨。与此同时,南方港口因饲料企业补库、优质玉米短缺和港口库存下降等原因导致价格上涨。截止14日,广东港口优质陈玉米报价2530—2540元/吨,黑龙江玉米2320—2330元/吨。按照北方港口新玉米平仓报价2370—2380元/吨,加上40元/吨船运费,到南方成本2460—2470元/吨,与南方港口优质陈玉米有70元/吨价差,南北方顺价价差持续拉大,将有利于吸引东北玉米集港发运,因此,尽管目前南方港口库存降低,但后期随着到货量的增加,南方港口价格将有一定回落空间。
三,预计生猪存栏量季节性下降,但饲企年前备货提振需求
按照生猪存栏量季节性规律,11月之后存栏量将持续下滑直至2月,今年这个规律也将不会例外,因此11月之后饲料需求量下降将直接影响到玉米需求量。但另一方面,小麦替代量的减少将反过来增加玉米的需求,且年前(2月前)饲料企业通常要备至少1个月库存,即12—1月将是饲料企业备货期。
四,托市收购价奠定市场底部,收购主体态度冷静
今年玉米(三等)托市收购价为黑龙江1.05元/斤,吉林1.06元/斤,辽宁1.07元/斤,比去年高0.07元/斤,此价格包括水分折损、烘干费和整晒费,按照折扣比例1:1.65推算潮粮收购价与目前市场价相比并不具有收购优势,因此今年托市收购价仅是奠定市场底部,保证价格不深幅下跌。按照托市收购价推算到港成本在2300元/吨上下。
今年收购主体相比去年或前几年相比态度显得冷静许多。首先是贸易商,因去年盲目追高和屯粮,导致许多贸易商在高价位收购的粮源未来得及在更高价位出手,最后只能认赔,这种情况在东北和华北都很普遍,因此今年贸易商收购更加谨慎。其次是深加工,目前深加工效益没有转好的迹象,表现在开工率上就是淀粉普遍仍维持50-60%的开工率,酒精开工率不足50%,因此今年深加工可能不会存在像前几年那样的疯狂抢粮的局面。然后是饲料企业,今年养猪和养禽长时间的亏损已经导致禽类的市场规模缩小,猪的市场规模缩小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未来10天左右东北和南方玉米价格还将保持坚挺,11月末随着东北和华北的逐渐上量和水分的下降,价格或许有下降可能,但下降幅度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托市收购价奠定了市场底部,另一方面12月饲料企业、贸易商和深加工等收购主体将展开大规模采购,北方港口收购价将围绕2300元/吨上下波动,随着采购主体的增多和物流的紧张,后期价格将上涨。南方港口随着后期船期增多将有一定下降空间,但小麦替代量逐渐降低也将限制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