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酒文化
- 发布日期:2006-05-10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中国酒的世界博大精深,各地方的酒都有其特色,也都广为人知,这些酒堪称是汉文化的结晶,不过比较起来,因着风土民情的差异,少数民族所酿制的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色与风味。
中国境内目前有55支少数民族,除了少数信奉回教的种族外,其它的民族日常生活都与酒离不开关系,因为文化背景与风土民情的差异,这些少数民族发展出多样化且独特的酒与酒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老实说精于酿酒的并不多,有些酒根本就名不见经传,不过仍有些酒是颇广为人知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数蒙古的马奶酒和西藏的青稞酒。
蒙古族马奶酒
蒙古族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得名。马奶酒的酿制历史悠久,传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区。酿制马奶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挤出马奶过两三天变酸后,马奶发生分离现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将其余部分密封于铁锅内蒸馏,反复三四次,则酒味越来越浓。这是酿马奶酒的精工艺。另一法为粗工艺,用发酵方法酿制,一般是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把生马奶倒进装有酒曲的容器里,置于较温暖处,每日启封以木杆搅动数次,使之发酵,味至微酸即可。在夏季的内蒙草原上,凡是有牧民的地方,就有马奶酒飘香,只要有节目活动或亲友聚会,就会有马奶酒宴和敬酒歌舞。
据实验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补肾活血、助消化,而且对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和肺结核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直到现在,蒙古族男女老幼还是很喜欢喝马奶酒。以往马奶酒的产量仅足够蒙古人饮用,现在拜科技之赐,在蒙古已经有数家可以大量生产马奶酒的酒厂,将马奶酒变成商业化的产品。
与蒙古族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也有酿制和饮用马奶酒的传统。生活在内蒙古的部分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一起酿制马奶酒。哈萨克马奶酒是将马奶盛入马皮制的袋子里,扎紧口使其发酵,制成半透明、略带酸味的饮料,他们称之为「克木斯」。
藏族青稞酒
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稞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青稞酒的酿制法较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干净的麻布上降温,拌入酒曲,装进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酿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再过一两天即可饮用。酒色黄绿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稞啤酒,但无泡沫。头道酒约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仅5至6度。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稞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稞白酒,酿制法较复杂,必须将醪糟装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温火加热,不断将铛中升温的热水换成温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滴到铜锅里,七八小时后,取出铜锅中的液体,即是青稞白酒,度数可达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
青海土族农民也酿制和饮用青稞酒,土族语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将青稞做成醪糟,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酒精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间,最高亦可达60度。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添满酒再埋,如是两三次,坛中酒色如黄蜜,浓如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沉醉难醒。以上为传统人工制法,现在在藏区也有酒厂以机械化方式量产青稞酒,用做商业用途。
门巴族曼加酒
曼加是藏语音译,意谓「鸡爪谷酒」,因以当地特产的鸡爪谷为原料酿制而得名。鸡爪谷属禾本科农作物,籽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鸡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
柯尔克孜族孢糟酒
孢糟是柯尔克孜族语,翻译过来就是黄米,所以孢糟酒就是黄米酒,其酿造法是先将黄米洗净泡软,上磨推成浆糊状,装入布口袋里发酵。发酵后入锅加水煮至冒泡,再装入袋中滤挤去渣,其纯净的液体就是孢糟酒。酒色介于橙黄与浅咖啡色之间,酒精度在15度左右。此酒酸甘相兼,有补血和助消化的功能,很受群众欢迎。
水族肝胆酒
是将猪胆汁注入米酒中而成。以此酒待客,表示主人愿与客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宰猪时将附着苦胆的那片猪肝一起割下,以火烧结胆管口,防止胆汁流出,后将其煮熟,与猪肉一起祭供祖神。客人入席酒过三巡后,人拿起猪肝,剪开胆管,当众将胆汁注入酒壶,为在座者各斟一杯肝胆酒,依长幼客主之序分先后干杯。猪胆能消炎灭菌、清火明目、降低血压。常饮肝胆酒有益健康,故在水族群众中流传成俗。
土家族甜酒茶
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土家族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饮之清冽甜香,消暑提神。因有些山泉水实际上是矿泉水,所以常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普米族酥里玛酒
酥里玛酒主要以大麦和玉米为原料酿制。先将洗净的粮食煮至八九成熟,捞出晾温,拌以酒曲,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有酒味飘逸,将其再装坛密封。数日后开封加适量清水入坛,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里玛」。
羌族蒸蒸酒
其酿制方法较简便。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酒色淡黄,酒味甘甜。
四川彝族苦荞酒
彝族在解放前没有专门的酿酒作坊,民间广大奴隶群?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能?酿酒的是奴隶主或较富裕的劳动者(阶级成分)家庭。酿酒原料主要是苦荞(一种有清苦昧的荞麦)、玉米或土豆。先将酿酒用具全部洗净,不能有一点油星,再把苦荞以木甑蒸至半熟,晾温拌酒曲,装进发酵桶里。冬天?保持室温,需不断生火,促其发酵,待酒香四溢时,插管于发酵桶底的孔中,引流出酒液,第一杯敬神灵,第二杯献长者,尔后其它人方可饮用。因以苦荞?原料酿制而得名。苦荞是?山半高寒山区的特?。彝族把用玉米、高梁和少量苦荞作原料酿制的酒叫泡水酒。现在因?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多饮外来的白酒和啤酒。
云南彝族辣酒
辣酒即白酒,其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梁,其特点主要反映在制作过程中,玉米或高粱煮熟拌入酒曲后,装入外面涂有牛粪的竹箩里,并用蓑衣或麻袋片盖严实。待到发酵至将要从竹箩孔中渗出白浆时,装入坛中密封,当玉米或高粱变成细糊状时,装进甑子,上铁锅,兑水蒸馏出酒液。
纳西族合庆酒
合庆是滇西地名,该窖酒以当地的大麦和黑龙潭水酿酿,香味纯正,曾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怒族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水族九阡酒
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九阡酒以糯米?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普米族大麦黄酒
该酒的酿制是先将大麦煮熟,拌酒药发酵后,装入大土陶中,以?灰泥封好坛口,二十一天后以管子吸引出酒液,装坛存放,随饮随取。酒色桔黄,味道甘甜。(JK118)
少数民族的饮酒礼仪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回教民族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酒在全世界,都是礼仪中重要的部份,在中国如此,在少数民族中,更加如此,因为文化的不同,少数民族以酒待客的礼俗也不同于汉人,初入乍到的外人不了解,很容易在无意间失了礼节得罪主人而不自知,因此要到大陆边疆地区旅游的人,一定要了解当地种族的习俗和礼仪,免得失了礼数落人笑柄甚或惹祸上身。
饮酒不忘敬老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辈分最高者方可坐主位。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得随时在客厅旁边听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才能入座。年轻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会喝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老习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主位,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在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
主家热情切勿推却
凉山彝族随时随地都可以喝酒。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
凉山甘洛县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一起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与彝族饮酒,如果太顾虑个人卫生而不与众人共享一杯酒或一坛酒,对彝族人来说是相当扫兴的一件事。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
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其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
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这种共饮一杯酒以示同心的习俗,在台湾的原住民部落中也常常见到。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的意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青海土族在招待贵客时,讲究「三杯酒」,即客人进门饮三杯酒洗尘,谓之「下马酒三杯酒」,客人上炕就坐入席饮「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辞时饮「上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饮而尽,表现出豪爽真诚,不胜酒力的,只须以左手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神、领情和致歉。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礼仪。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念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佤族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到佤族人家作客,千万不要碰触这项禁忌。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个体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客人面前吸啜,表示酒中无毒,然后再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客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切无干杯,一定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