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人物】:王群 靠购并起家的啤酒公司老总
  • 发布日期:2005-10-18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中国的啤酒市场有自身的特点,最有希望做好的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

 

    目前做第一并不太难,但要在未来的5至10年中一直保持第一,可能是比较难的事情。

 

    王群走进会议室时,意外地没有拿着烟和端着那只大号烟灰缸。他自嘲说:“不想被拍到抽烟的镜头,有损公司形象。”但他很乐意让人知道,他只喝华润出品的啤酒,酒量也不错。

 

    这是北京华润大厦里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惟一不同的是靠南墙的长条案上排了一溜瓶装啤酒,高高矮矮的,什么牌子的都有,包括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当然最多的是雪花啤酒。瓶子色彩各异,在落日的余晖中折射出眩目的光芒。

 

    股东要的是真金白银

 

    在啤酒行业中,王群被认为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不像真正的啤酒商。评价基于两点:一是王群是做投资出身的;二是华润啤酒完全靠购并起家。

 

    但他却认为人们将“资本运作”异化了,“有人说我的品牌很好,我的设备很好,我的管理很好,我就是没钱。实际上只要他有了前面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变成钱,说明他方方面面都还有问题,所以才没有钱,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资本运作这个概念。”

 

    做酒光有钱也是不够的,王群认为最关键的环节是一定要改变这个企业的经营机制。

 

    从本土的青啤、燕京,到外资的AB公司、英特布鲁公司,都是中国啤酒业最早的整合者。青岛啤酒先后在国内A股、香港H股两地上市,共筹资49亿。燕京啤酒1997年深交所上市,共筹资38亿。10多家外资啤酒商在中国投入100亿元,获385万吨产能。而华润啤酒两大股东(华润创业和SAB),这些年实际投入为40亿元,现在产能已达483万吨。“这只能说明华润啤酒购并战略与整合市场的成功。”王群说。

 

    他苦恼的是如何在扩张和当期的赢利之间平衡发展。华润现有34家啤酒厂,遍布5大区域,他原来计划每年大区要去两次,但现在扩张的脚步加快,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两年收购的有些工厂我还没去过。”他叹口气说。

 

    股东要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更要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但中国啤酒行业并不挣钱,在华润曾经收购的企业中,只有沈阳雪花和武汉啤酒是赢利的,其余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华润接手后经过整合 ,现在除了2003年新建的北京平谷啤酒厂还亏着,其余都实现了赢利和稳定增长。

 

  最有希望做好的是中国人

 

    与王群对话,你不会听到豪言壮语,这位北京老哥是位实称人,无论是对自己、对华润啤酒还是对中国的啤酒行业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当被追问雪花啤酒进入北京以来是否与北京市场的龙头老大——燕京啤酒展开了全面竞争时,他谨慎地回答,雪花在北京的投放量很小,几年内都不会构成竞争关系。“李福成(燕啤总裁)对我很满意。”王群半开玩笑地说,说完哈哈大笑。

 

    尽管现在华润啤酒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但王群一直很清醒,“这个行业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整合,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做第一并不太难,但要想在未来的5至10年中一直保持第一,可能是比较难的事情。”

 

    他分析说,现在中国啤酒行业的格局有一个三足鼎立的概念出现,就是华润、燕京、青啤三分天下,实际上离三足鼎立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三方5年内都不会展开全面交锋。他反而认为未来的5至10年当中,中国排前10名的啤酒公司都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中国啤酒的集中度比较低。

 

    现在中国啤酒市场上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哈啤争夺战了。购并的一方是拥有华润啤酒49%股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商SABMiller;另一方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商、以生产百威啤酒闻名的AB公司,该公司拥有青啤9.91%的股份。而被争夺的哈尔滨啤酒集团则是中国第四大啤酒厂商。业内有评价说:外来啤酒商正在主导中国啤酒市场的格局。王群对此并不担心。他认为中国的啤酒市场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文化、习惯、区域等差异性,所以最有希望做好的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

 

    纷繁杂乱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王群用“刺激”这个词来形容他在啤酒业8年职业生涯的感受。“什么可能都存在,通过你的努力,格局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个很有挑战性,很有意思。”他说。

 

    王群的眼睛里也时常闪烁着这种光芒,比如谈到5月刚刚收入华润囊中的安徽龙津啤酒。此次收购使华润成为国内最大的啤酒公司。

 

    在华润啤酒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王群已埋头干了8年。“华润啤酒将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啤酒公司。” 王群肯定地说。但在私下聊天时,他会告诉朋友,“到现在我也闹不清啤酒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位即使在公众场合也爱穿牛仔裤的老总坚持认为当初进入这个行当纯属偶然,也不排除今后会离开。

 

  购并30多家啤酒公司

 

    在1996年之前,王群其实从未想过自己会去做啤酒公司的头儿。加入华润之前,他在深圳呆了10年,做过很多不同的业务,基本以投资为主。

 

    1994年,华润要在国内增加投资,在沈阳和沈阳市政府合资办了一个投资顾问公司,需要有经验的人做前期的行业调查,王群就去了。

 

    投资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从沈阳市政府手上买了一家生产空调压缩机的公司;沈阳雪花啤酒公司是第二个项目。

 

    雪花啤酒的业绩不错,华润尝试着收购其他啤酒公司。“进入啤酒行业是从我跟老板去收购第二家公司——大连的渤海啤酒厂开始的,那一次,我是协助老板去谈判的。” 王群回忆说。

 

    收购完成,王群的目光又移向了新行业。而大连渤海啤酒厂在华润接手半年后没有多大起色,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大。因为这家企业在卖给华润之前也有其他企业来购买,政府层面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说卖给这家合适,有人说卖给华润合适,最后卖给华润了。现在经营没有改观,当初反对卖给华润的人议论就比较多。

 

    于是王群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但他心里也没底,“在此之前,我从未在工业企业里工作过。”不仅他没底,投资公司的老板对他也没寄予太大希望,大家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横竖是不懂,王群和他的团队首先认准要做出好啤酒来。他们发现包装不好,质量不稳定,就在这上面下功夫,比如棕色瓶装的啤酒要比绿色瓶装的口感好,因为啤酒最怕太阳晒,而棕色瓶不易透光。

 

    跌跌撞撞过了两年,也经历了很多失败,结果是一个亏损的企业只用两年就翻了身,然后迅速取得了大连啤酒业的龙头地位。

 

    大连啤酒两年的工作让王群摸到了啤酒业的基本规律,并带出一支团队,他们对啤酒工厂、啤酒市场,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些都让华润董事会对全面进入中国啤酒业有了信心。

 

    当时中国啤酒行业正在加速发展,从1998年到现在也是华润发展最快的几年。“我们管理层越来越多地承担了购买企业的任务。”王群说。投资购并对他来说,反而更驾轻就熟。华润由此成为中国生产能力最大的啤酒公司,拥有雪花、钱江、蓝剑、圣泉等30多个品牌。

 

    华润购并了30多家啤酒公司,以1年平均建立4家新公司的速度迅速覆盖到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

 

    进入2004年以来,作风低调的王群开始频频亮相,从华润与科特勒营销合作的签字仪式到购并钱江啤酒的杭州新闻发布会,到处都能听到他爽朗的哈哈大笑。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