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市场长期看多 短期有回落调整可能
- 发布日期:2010-09-16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一、 全球粮食逐年趋紧 粮价重心将逐年抬升
整体来看,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与此同时,粮食消费方面亦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近年来工业消费的增长势头更是不可阻挡。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禽畜肉类的消费将不断增长,进而粮食消费也逐年呈增加态势。此外,近年来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石油价格高涨和资源危机催生了近年的生物物质产业,也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的工业消费。近年来,粮食的工业总消费的增加速度已经超过饲料消费的增加速度,极大的提高了粮食消费的增加速度,使得近年来粮食消费的增速要大于粮食产量的增速,进而使得全球粮食的库存消费比整体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近年全球粮价居高不下。
全球粮食2009/2010 年度的产量将达到17.9亿吨,期末结转库存高达3.9亿吨,而 2009/20110年度世界玉米总消费量为 17.6亿吨,整体呈供略大于求的局面。,故2009年全球粮食期现货价格相应的略有回落。而2010/2011 年度,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17.4亿吨,期末结转库存达 3.4亿吨,全球玉米总消费量为 17.8亿吨,整体将呈供求趋紧的局面。这也是支撑全球粮食期现货从今年6月份以来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从80年代末开始,世界及美国粮食库存消费比绝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下徘徊,中国玉米的库存消费比从 2000 年开始急转直下,按照美国农业部预测报告数值测算,2005/06 年度中国玉米库存消费比只有 18.85%,但之后由于国家为保护环境出台相关控制深加工的策略才使得情况得到缓解,库存消费比值才得以有所上升。整体来看粮食整体仍呈逐年趋紧的态势。进而对玉米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 小麦、玉米联手减产助推今年全球粮食涨势
今年6月份以来,农产品期货便开始了一轮整体上涨行情。本轮农产品上涨主要来源于对不利天气、气候影响的炒作,而天气炒作首先在小麦市场爆发,进而引领起一轮包括大豆、油脂、玉米等农产品的整体上涨行情。
俄罗斯等全球小麦出口国接连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市场对全球小麦供应量的关注骤然加剧,市场普遍预计2010/11年度俄罗斯小麦较大幅度减产,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也将减少,美国农业部9月份月度供需报告预测全球小麦产量为6.43亿吨,较去年的6.80亿吨减少5%,俄罗斯小麦产量预计为4250万吨,较去年的6170万吨减少31%。减产忧虑开始困扰粮食贸易市场,在小麦减产的市场预期下,全球及美国小麦、玉米出口表现强劲,进而带动全球及美玉米消费需求,从而使得美国及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继续调低,进而吸引基金买盘,对CBOT玉米期价形成比较有力的支撑。进而为我国玉米市场整体上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利多环境。
三、 国际粮食圈大环境利好 但中国进出口有限限制支撑力度
但是我国从中国的玉米库存消费比看到,2010/11年度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仍旧呈现增加态势,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2010/11年度玉米产量预计为1.66亿吨,较去年的1.55亿吨增加7.1%,进而对国内玉米形成一定压力,尤其是在新玉米将要上市之际。
国际粮食市场偏强给了我国玉米一个利多的大环境,因为目前看来我国玉米仍然实行进出口配额制,我国玉米进出口量有限,国际对国内玉米的实质影响暂时来看较为有限。故连玉米在高产量及后期的季节性压力面前仍将会有所回落。
不过我们从我国玉米历年进出口的趋势来看,中国玉米消费尤其是工业消费逐年增加,中国也渐渐由原来的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玉米净进口国,随着后期玉米消费的逐年增加,我国玉米与国际玉米的联动性将日趋增强,届时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会日益明显。
四、 政策性压制减弱 玉米市场面临季节性压力
1、政策性压力减弱
表1 2009年以来CPI与各构成指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食品 烟酒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信 娱教文 居住
CPI 0.978 0.265 0.74 -0.363 0.968 0.876 0.764 0.948
表2 2009年以来CPI与各构成指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食品 粮食 肉禽及其制品 蛋 水产品 菜 鲜果
食品 ―― 0.791 0.894 0.6222 0.6318 0.67 0.169
CPI 0.978 0.858 0.866 0.6611 0.679 0.557 0.11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CPI的权重构成中,食品占到33%,而从2009年以来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与CPI又呈显著相关性,而食品中,尤其以粮食和肉禽类消费价格指数与CPI指数相关性最高,在肉禽中,猪肉消费占到44%,粮食和猪肉在CPI构成权重中占比较大,分别为2.3%和3.3%,由此可以看出粮食和肉禽的价格变动对于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影响较大。8月CPI再度超3%国家警戒线,个人认为8月CPI上涨只是“翘尾因素”所致,其实CPI上涨的诱因粮食价格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8月份涨势已经趋缓甚至趋于稳定。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新粮上市前国家抑制玉米的政策也可能会告一段落。
从9月14日的国储拍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玉米拍卖成交量跌价涨,说明市场目前心理冷静,观望为主,以待新粮上市,而国家方面也比较冷静,既然新粮即将上市也没有必要再度大力压制市场,反而可以借机顺价销售一下余粮,等新粮下来市场便会有所回落。
2、季节性压力:
把历年来9月-12月份的玉米价格都用方框标了出来,国际玉米期价在9-12月份期间一般是呈现上涨态势,但是在04年、05年呈现回落态势,这主要是04/05、05/06年度玉米产量、库存消费比增加,进而对市场形成供应压力,尤其是在玉米集中上市的9-12月份。
而连玉米则是在05年之前逢9-12月份呈现回落态势,在06-07年则呈现出震荡上涨态势,而08-09年则呈现震荡下行态势。结合前面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来看,在05年之前,粮食库存消费比呈下滑态势,但是库存消费比仍然较高,在05年之后,粮食的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低位,玉米涨势增加,且在9、10月份玉米即将大量集中上市之际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而08年之后粮食产量增加,为维持环境,国家限制深加工行业发展,致使玉米需求缩减,粮食的库存消费比逐年增加,使得粮食市场供应压力相对增加,进而出现了08年之后每逢9、10月份季节性上市前期便有一个承压回落行情出现,预计2010/11年度粮食的库存消费比将继续增加,进而令市场承受季节性压力,在季节性压力前,今年玉米在9、10月份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回落调整。
五、 养殖行情周期性回暖中 但支撑幅度有限
8月份以来,夏季肉品消费放缓给生猪市场带来阶段性调整,生猪涨势较前期有所减缓;夏季肉品消费放缓带来的阶段性调整由猪市逐步向肉鸡养殖业传导,8月以来,国内多数地区毛鸡价格小幅回调;但后期随着双节(中秋节、国庆节)来临生猪需求增加,将继续对生猪市场形成支撑,下月生猪价格仍有望上涨,当然因为前期补栏增加,届时供应也会可能有所增加进而可能将会限制猪价涨幅。
养殖行情略有回调、饲料成本近来不断上涨令生猪及禽类养殖的盈利区间环比相应收窄。截止到目前,国内生猪养殖的盈利集中在90元/头左右,肉鸡盈利集中在1.5元/只,鸡蛋盈利在0.5-1.0元/斤,养殖利润较前期均有所下滑,近期的补栏热情可能会受到一定制约。但6月份开始养殖存栏量就有所回升,故仍令饲料消费较大幅度增加。
进入8月中旬,国内饲料销量却开始出现明显上涨,据了解局部地区饲料销量近两周上涨幅度达到了30%左右,进而对豆粕会形成支撑。随着传统的中秋和国庆假日的临近,养殖户有加大饲料投喂量以赶在节前出栏的需要,是带动饲料销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当然,随着9-10月份大批量生猪和肉鸡的出栏,国内饲料销量可能会呈现一定的结构性分化,届时其对饲料原料的支撑可能会略有减弱。
六、 农产品成为弱市中资金的避风港 后期或有所分化
面对金融投资品种的低收益率,交易商转而挖掘谷物期货投资潜力,投机基金涌入市场亦奠定玉米上涨基调。CFTC统计的基金持仓报告显示,自6月中下旬以来,基金不断抛售空单,增加多单持仓,进而使得玉米市场基金净多单也不断增加,资金方面看多情绪对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9月份美月度供需报告调低了美玉米单产、产量及库存,同时调高了玉米出口数据,后期基金可能会继续保持这种做多的情绪,外盘玉米将继续上涨。
7月中旬以来近期连玉米主力多单有所增持,对玉米市场形成一定提振,而进入8月下旬后玉米主力做多热情有所减缓迹象,如果后期玉米多头继续缩减的话,将对连玉米市场形成压制。
七、 技术分析及后市预测
近年来,玉米运行于上涨趋势线一上不断攀高,2008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回落,下跌至低点(从支撑线到低点距离与前期支撑线至高点距离相当)后技术反弹,此时前期支撑线成为其反弹阻力线,玉米未能穿越下方支撑进而拐头向下,攀上另一条涨速更迅速的支撑线二加速向上运行,但在玉米期价行至历年来的最高点1977元/吨时,玉米5月份一度成为“玉米疯”,国家不得不加强调控措施来合理适当的压制玉米的价格,使其得到有效的回落,跌破上涨趋势线二下行,又重新回落至09年以前的上涨趋势线一,受其支撑止跌反弹。由于受到趋势线二的压制,料会在两线之间沿趋势线二上行。
技术上看,近期玉米维持1980-2050之间区间震荡。技术上看上方受到压力线压制,下方受到水平支撑线1980支撑,结合基本面来看,玉米后期突破上方2050压力线仍有困难,近期维持区间震荡,10月份前后可能会受到季节性压力有所回落。
结合指数图示分析及基本面得出,玉米长期看涨,期价重心将逐年上移,但不排除短期的季节性回调可能。操作上短空单可适当介入,季节性压力消耗后中长线多单择机入场。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