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里的啤酒
- 发布日期:2013-06-13 啤酒工业信息网
走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啤酒的风景,故而哈尔滨被称之为“啤酒之城”。外地人到这座城市里来,观光也好,公干也好,有两个区是不能不去的。一个是拥有着中央大街的道里区,另一个则是拥有果戈理大街的南岗区。这两个区恰恰是喝啤酒的好地方。
现在我们回到60年代,那时候的中央大街没有现在那么多人,比较清静,像一首韵律缓缓的舒情诗一样。就在那座有名的巴洛克建筑教育书店的旁边有一家啤酒馆。啤酒馆不大,有趣的是,它像欧洲一样,所有喝啤酒的人都在啤酒馆外面的人行道上。摆着那样简单的原木色的桌子和凳子。而今这种景象在欧洲的城市里还可以看到,只是哈尔滨已看不到了。早年,在中央大街上不仅仅有这一家露天的啤酒馆。据老一代资深啤酒客回忆,至少有三四家,在中央大街两侧的十道街,八道街,五道街和头道街都有露天啤酒桌。在松花江两岸亦有几处专门喝啤酒的地方,其中比较有名气的,绅士的,环境优雅的,像江畔餐厅和太阳岛上那座烧掉的江上餐厅,都是知识分子和早年小资们喜欢光顾的地方。
那时节,每天都有专门的运送啤酒的马车,后来改成专用的卡车和啤酒罐车。最早最地道的装啤酒的木桶是橡木的。而后改为铝制的啤酒桶。工人们把啤酒桶从卡车的跳板上滚下来,推进啤酒馆里。啤酒馆有专门的设备,插到啤酒桶里,像小巧精致的机井那样,往外压啤酒。装啤酒的杯子都是最欧洲的大玻璃啤酒杯。空杯子就很沉,粗粗大大,杯壁上布满了凸凸凹凹的圆形花纹,冒着白沫子的啤酒杯端起来就有一种欧洲感,绅士感和豪爽感。尤在盛夏,在槭树的叶荫下喝这种啤酒,特别爽口。早年喝啤酒的冷盘都很简单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像卤花生米,五香干豆腐丝,高级一点的如红肠,茶肠,更高级一点的干肠,熏骨架,等等,很适合大众口味,而且大众也有能力消费这种廉价的饮品。特别是在星期天最棒,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青年人,中年人,也有翩翩老者,在这儿喝上几杯,非常开心,真是妙不可言。
毫无疑问,哈尔滨人喝啤酒之风气是受到了侨居在这里的苏俄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德国人伯特·嘎梅施拉克对这种生活有过这样的描叙:露天啤酒园的第一批来访者就像第一批下池塘的鸭子,慢慢地,他们有了跟随者。闲坐的圈子越来越大。酒开始成为闲聊的陪伴。人们来到栗子树下的碎石上,坐在椅子边。“这里有人吗?”来人问坐着的人。没有等级,没有强者或富人的特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得不离开……若坐定,便可以开始轻松地交谈。一旦坐在这里,就好像把一天的灵魂阴翳都释放出来晒太阳,能够挥去一切烦恼,灵魂就在端坐畅饮中得到净化……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