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牌司仪办学传授“酒桌技巧” 各地酒桌文化差异大
- 发布日期:2013-05-10 啤酒工业信息网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哈尔滨一位金牌婚庆主持,转行办了个学校,叫"人际沟通艺术学校",授课内容包括"当众讲话的技术"和"酒桌技巧"等。报名的人数也不少。哈尔滨某大学一位教授本来是位闷头做学问的理工男,学会"酒桌技巧"后,就当上了所在院系的党委书记,酒席技巧似乎为他"锦上添花"。
不过,有评论认为,"培养酒桌技巧"等于是鼓励"喝出生产力来",也有人把它称为"新厚黑学"或"恶俗培训"。那么其他国家的酒桌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在职场上,除了业绩之外,是否也有些"潜规则"?
在日本,在旅日作家唐辛子的眼中:日本的酒文化也同样发达,不过,那里并没有"劝酒文化"。
唐辛子:日本的公司职员下班以后很多人一般来说不会马上回家,大家都是说去居酒屋喝一点,这个时候大家互相发发牢骚,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和感情。但是日本喝酒跟中国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日本人基本上很少劝酒,比方说大家一起干杯,各喝各的,你想喝什么就是很自由,不会说我强迫你,你非得喝下去不喝就不哥们,日本没有这种劝酒文化。
在日本,想拉近与领导同事的感情喝酒并不是必需的选择,与领导、同事保持同样的业余爱好,也是日本职场生存的不二法则。
唐辛子:还有一种比方说像我的先生的公司,他们不是喝酒,去打高尔夫球,他们是一个小组,这个组里面都在一个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有15个人,这15个人如果说有10个人在打高尔夫,剩下五个人不去大家会觉得不好,这五个人无论如何也要参加,然后变成全部都去。只要大部分人在做这件事情,那少的部分即使不一定很喜欢,可能也是会顺从跟着一起去做,就是一种日本人叫做合文化,就是复合型有这样一个国民性在这面。
在韩国,我们在韩剧中不难发现,韩国喝酒的讲究可不少。韩国KBS电台记者南黎明介绍说:
南黎明:首先韩国人在长辈面前不能喝酒,不能吸烟,如果长辈一定要让你喝酒,长辈给你的倒酒的时候一定要用双手去接杯,而且喝的时候,还要背过身去,不能跟长辈对饮。因此说在韩国要喝酒,一般都是年长者或者上属叫下属一起喝酒,下属或者是晚辈主动对长辈或者是上司说“我想请您喝一杯”本身是不合乎礼节,因此下属要想跟上司接近,要想方设法让上司首先开口说一起喝一杯酒。一个人喝酒习惯的好坏也是衡量这个人的标准,因此很多父亲们在女儿有了男朋友之后主动邀请跟小伙子喝一杯酒,甚至喝到醉。因为不少人认为,一个人在酒醉之后的表现,最能够体现这个人的个性,比如酒醉之后又哭又闹或者是表现非常的消极阴暗的个性,父母就会规劝女儿不要再交往了。
韩国企业文化中不同部门都会有定期的聚餐的习惯,会喝酒、能歌善舞的员工都不会错过表现的机会。
南黎明:因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而且职场工作压力也很大,因此为了缓解气氛,提高员工的士气,部门长会实时抓住机会,带着全体人员会餐。会餐的目的一是犒劳大家,二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一般都免不了喝酒。这也是员工讨好上司一个机会,能喝酒又能歌善舞、活跃气氛的员工总是会受到上司的关注。因此韩国年轻人不分男女,在步入社会的时候,都要有意无意的学会喝酒,还有唱几首歌,以不至于在这种场合因为自己的消极而影响气氛。
1
1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2AC电台胡方说,澳大利亚人喝酒很生猛,但前提是在公务场合之外。
胡方:平时下班的时候澳洲人会喜欢吆上三五好友去酒吧小聚,而到了周末澳洲全国更是沉醉在酒精当中,但是到了公共场合比如说在公务晚宴或者是派对上整个气氛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公务晚会,酒精类的饮品只会供应百葡萄酒、红葡萄酒和啤酒这三种,宾客没有固定的位置,就是托着一杯酒四处走动与人沟通。往往一场晚会结束手中那一杯酒都没有动过,没有人会来劝酒,更不会因为干几杯酒就能够把事情办妥这样的事情发生。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给了所有职场人相对透明的职场环境,但是并不是说在澳大利亚职场办事就一点关系学都不讲,只不过这种关系在澳大利亚职场当中出现的比例和程度都非常的低。
网友观点
"东山谢氏"说,这种所谓的当众说话的技巧和酒桌技巧只能说是表面性的技巧而已,真正的人脉关系是靠诚实守信建立起来的,真正要提升业绩必须脚踏实地真才实干。
"愧星阁魏国公"网友说,人际沟通与交往对于这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技巧在互动的交流当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他认为当代社会开办此类学校最起码不能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欧亨利士的结局2013"说,不能说具有绝对性,但是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技巧。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