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11月21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1月大豆期约报收11.25美元/蒲,比一周前上涨0.04%;12月船期1号黄大豆在美湾的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2.025美元,下跌0.62%。12月豆粕报收每短吨319.2美元,下跌1.66%;12月豆油报收每磅50.58美分,上涨0.18%;泛欧交易所2月油菜籽期约报收479.00欧元/吨,下跌0.16%;加拿大1月油菜籽报收641.1加元/吨,下跌0.99%;阿根廷上河大豆FOB现货报价为每吨437美元/吨(含33%出口税),上涨0.5%。ICE美元指数报收100.113点,比一周前上涨0.92%,创下六个月的最高水平。
从出口来看,过去两周中国密集采购美国大豆,曾为大豆市场注入强心剂,但是美国政府重启后公布的数据令乐观情绪迅速降温。本月中旬市场曾传闻中国采购高达200万到300万吨美国大豆,但是美国农业部迄今证实的销售量只有180万吨,远低于市场预期。本周累计销售也明显放缓,使市场担忧中国采购并未进入持续性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10月大豆进口达到创纪录的950吨,但连续第二个月没有从美国进口,主要来源仍是巴西与阿根廷,两者占比超过90%。今年头10个月中国从巴西进口7100万吨,仅从美国进口1680万吨,凸显美国在全球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
当前美国大豆压榨强劲,对大豆价格构成潜在支撑。行业协会NOPA发布的10月大豆压榨量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并且远超市场预期,暗示美国农业部可能在下个月的供需报告里将年度压榨目标调高2500到5000万蒲,从而导致美豆供需平衡进一步趋紧。这将对远期合约构成一定支撑,但短期动力仍不足以逆转价格回调趋势。
本周美国国内大豆压榨利润显著下滑,现货大豆压榨利润跌至1.27美元/蒲的五个月新低,主要因为美国政府可能将削减进口生物燃料以及原料补贴的政策推迟一到两年实施,削弱了对美国油脂需求的预期。
随着南美大豆播种展开,供应前景成为市场新的关注点。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和私营咨询机构Safras & Mercado 先后下调巴西大豆产量预估,但是下调幅度有限,仍高于美国农业部当前预期的1.75亿吨,但是巴西天气以及拉尼娜影响依然值得关注。从大豆报价来看,2026年2月船期的巴西大豆FOB报价较美国供应便宜近1美元/蒲,预示着中国私营买家可能倾向增购巴西大豆而非美国,这将对美豆出口构成持续压力。除非国有贸易商进行更多政治性采购,大豆行情才可能重新走强。
总体而言,全球大豆市场继续处于供需博弈与政策驱动交织的敏感时期。中国采购节奏、南美天气与美豆压榨强度将是决定未来数周方向的三大关键变数。若南美出现天气扰动或中国展开大规模补库采购,大豆行情可能延续此前的上涨趋势,挑战12.5美元目标;但是如果中国采购未能超出预期,大豆价格可能维持高位震荡甚至回落,等待新的基本面驱动因素。
来源:博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