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主产区难觅大豆踪迹,油企艰难生存

2013-10-30 12:151890
 10月中旬,正值大豆收获季节,笔者在东北三省一区实地调查了1周发现,吉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看不到大豆田,大豆在主产区已难觅踪迹了。

  “1斤大豆能卖出3斤苞米的价(湿玉米收购价0.75~0.82元/斤),我就种大豆。”黑龙江省集贤县一位农民表示,种豆收入比种玉米和水稻差老远了,现在谁还种大豆?近几年受种植效益较低的影响,东北地区及至全国的大豆种植面积迅速减少。黑龙江省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则稍多一些,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种植大豆是“被迫”的。今年春季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土地过湿,加上气温较低,农民无法适时种植玉米,最后只好补种了大豆。

  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无论是采访田间正在秋收的农民,还是路边大豆、玉米收购点的小商贩,以及农场业务负责人,他们普遍表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还会继续下降,将来只有积温偏低不适宜种玉米的地方才会种大豆。

  部分农民表示,只有大豆价格在2.8元/斤以上时,种大豆的收入才能基本与种玉米的收入持平,而当前东北地区新豆收购价普遍为2.25~2.3元/斤,油豆和质量不好的大豆收购价仅在2.15元/斤左右。此外,很多地方的政府也鼓励农民种植用途广、效益较好的玉米。

  在东北地区,玉米的种植区域正在不断向北扩张,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二积温带已难觅大豆踪影,第三和第四积温带的大豆种植面积仍在快速萎缩,第五甚至第六积温带也可轻易见到成片的玉米地了。

  据了解,目前东北地区仅有黑龙江省规定当地的油厂只能压榨非转基因大豆。此项政策旨在保护一部分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大豆压榨企业,然而,因国产豆源短缺,很多非转基因大豆压榨厂已经到了“油枯灯灭”的境地。

  在黑龙江省数家压榨厂,当前新豆收购还没有开始,企业也几乎没有库存,仅有的几家仍在生产的企业开机率也不高,参与国储豆竞价销售交易会成为了东北地区很多压榨企业的维持生产的惟一希望。

  吉庆豆业是黑龙江省仅次于九三油脂的第二大大豆压榨企业,但去年9月至今年9月的开机率仍低于30%,主要原因是没有原料,企业的压榨利润也不理想。企业负责人张总经理介绍说,往年企业经营红火时,日大豆加工能力可以达到1000吨,企业周围400公里内的农民排队来卖豆。

  “黑龙江省很多原来很有名气的压榨企业现在挣扎在亏损边缘,整个产业的现状很差。”已经在油脂行业跑了10多年业务的贸易商谢祁表示,很多压榨企业生产规模不小,但设备全是陈旧的,企业产品研发也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种类少,很多压榨企业甚至没有生产小包装油,仅靠把产品卖给竞争对手来生存,在原料价高量少以及外资的冲击下,估计大部分传统的压榨企业生存不下去。

(乔林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