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和特点
- 发布日期:2012-10-10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一、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寡头日趋成熟
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啤酒企业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既包括了青岛啤酒这样的老牌劲旅,也包括了依靠资本迅速扩张的后来居上的华润雪花,加上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燕京啤酒以及全球第一百威英博,构成了中国啤酒行业的第一军团,占据着国内啤酒市场的绝对优势。2009年,雪花、青岛、燕京和百威英博这四大啤酒集团占据全国总销量的56.3%,利润总额达到60.4亿元,占全国的72.5%。第二梯队中,除金星啤酒外,皆为全球领先的啤酒集团。金星啤酒集团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谓逐鹿中原方可问鼎中华。然而,低的价格、低的利润和仍有“国企”做派的局限,15年间几乎与所有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洽谈并购,却最终是无果而终。洞悉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现状,只需对第一军团进行解读,它们制定着规则、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从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啤酒行业龙头之争。
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代表中国的啤酒!与第一梯队的其他企业相比,青岛啤酒更加稳健、更有底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啤酒让中国懂得了什么是啤酒,让世界知道了中国这个传统白酒大国仍有自己卓越的啤酒品牌。在中国现代啤酒工业发展中有着崇高地位的青岛啤酒,不断上演着理性扩张,合理布局的典范并购。青岛的发展中,“品牌力量”一直是其足以标榜的,即便在一个市场没有一瓶青岛啤酒销售,当问及消费者时青岛啤酒总是以排名第一而获得青睐。这就是为什么青岛啤酒总是能以较低价格展开并购、以较低的成本进攻新市场的原因。以品牌为驱动、以资本为后盾的青岛啤酒,无论其座次受到如何影响,在未来的中国啤酒市场上仍将保持于三甲之列。
雪花啤酒
雪花啤酒,从一个个单一区域市场成功,迅速演变为一种惊人的行业现象,由此也戳穿了极速发展的中国啤酒行业的“潜规则”。2004年开始,雪花啤酒上演了一场中国啤酒行业的“后跑马圈地”时代,6年时间,每年以100万吨级速度的增长而遥遥领先于中国啤酒第一军团。在其高速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为了以“地盘”赚取被收购时能卖个好价钱。在资本的推动下,雪花啤酒以近乎霸权的姿态完成着新一轮的市场整合。它们“先产能、后市场;全国布局,重点消灭。”为策略,一度搅乱了中国啤酒市场的“潜规则”。打破了以销定产的行业规则,2009年,销量873万吨,而产能则高达1400万吨。在规模效应的指导下,低获利目标、高促销手段,迅速打开市场,不断撼动着一个个区域强势品牌的市场地位。
百威英博
2008年11月19日,两家伟大的公司——安海斯-布希和英博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合并,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将成为世界啤酒行业的领导者,位列全球消费品公司第三。百威英博的合并,在中国,同样改变了中国啤酒的竞争格局,洞穿了三国鼎立之局面,形成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四大家族”。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布鲁巨额收购百威啤酒后,却由百威管理团队完成了新的百威英博管理层的全面接管,这足以说明百威超凡的品牌、市场运作能力。2010年,借势世界杯,哈啤全国品牌的异军突起正说明了英博管理层的英明决策。
燕京啤酒
燕京啤酒傍依“皇城”,高举民族工业之大旗。
在没有外来资本作为后盾的情况下,构建了北京、广西、内蒙三大赢利市场,仅广西漓泉啤酒在2009年以85万吨销量就占据了中国啤酒行业的10%利润。提到燕京集团的成功,不是品牌、更不是资本,而是企业领导人诚信、稳健的行事准则,不盲目并购,充分信任被并购企业的区域运营能力,保持并巩固了区域品牌的领导地位。这或许就是燕京品牌长期屹立于第一军团的重要法宝。
随着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超大型、控股式的外资并购成为历史,也终结了雪花啤酒近乎疯狂的扩张,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开始回归理性。总之,透过对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啤酒行业未来10年,必将是一场以“品牌”为龙头,集合资本、渠道控制能力为手段的整合之战。
二、中国啤酒行业竞争特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啤酒行业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井喷式”增长后,逐步放缓,但由于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对整个行业来说仍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尽管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却处于分散状态,这给“第一集团”梯队乃至整个行业的整合带来许多不利之初,毕竟“圈地”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今天的啤酒市场,可以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来形容,一方面各大啤酒集团拉开了利润与销量并进的整合新潮,另一方面受成本增加与销售费用提高的影响,扩张似乎就意味着牺牲利润。如何在利润和成本压力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就成为保持领先地位,营成发展后劲的关键。
1)、垄断市场带来高额利润
巨大的销售量并不意味着高利润,由于各厂家长时间“跑马圈地”,利用“价格战”争抢市场,在单瓶价格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加剧了对利润的侵蚀。经过10年的行业整合,中国啤酒的第一军团演绎了啤酒企业成功的第一要义,即“先战而后赢”,争夺地盘然后实现市场垄断,消灭竞争就有了重新定价的权利,最终拥有了持续获取高额赢利的机会。诚然,垄断并不意味着没有对手,当你的拥有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后,你就不会有够体量的竞争对手,通过涨价,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将利益更多地分配给渠道成员,市场壁垒就会更加牢固。比如,燕京集团的两个基地市场——北京和广西就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啤酒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6.4%,而燕京集团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为76%、广西的市场份额则超过80%,在这两个垄断市场上,北京的利润率为18.60%,而广西市场的利润率也高达17.70%,远远高于啤酒同业的平均利润。如此高的利润率,为燕京这家唯一没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稳定增长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总之,对利润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关注的重心。
2)、成本波动大且实现内部增长机会不大
啤酒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部分占到了总成本的20-30%,包括麦芽、大米、酒花等。由于国内生产的大麦品质、价格等因素,用于生产麦芽的啤酒大麦一直靠进口,比重超过了目前国内原料50%。国内大麦、麦芽主要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输入。2009年累计从澳大利亚进口了82万吨大麦和7,899吨的麦芽,分别占到了进口总数的48%和65%。而啤酒花主要从捷克、美国等国家购进。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啤酒企业对成本难以完全掌控,成本波动大给企业的利润率带来压力。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掌握原料,啤酒企业将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处境。
在没有外来资本作为后盾的情况下,构建了北京、广西、内蒙三大赢利市场,仅广西漓泉啤酒在2009年以85万吨销量就占据了中国啤酒行业的10%利润。提到燕京集团的成功,不是品牌、更不是资本,而是企业领导人诚信、稳健的行事准则,不盲目并购,充分信任被并购企业的区域运营能力,保持并巩固了区域品牌的领导地位。这或许就是燕京品牌长期屹立于第一军团的重要法宝。
随着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超大型、控股式的外资并购成为历史,也终结了雪花啤酒近乎疯狂的扩张,中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开始回归理性。总之,透过对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啤酒行业未来10年,必将是一场以“品牌”为龙头,集合资本、渠道控制能力为手段的整合之战。
二、中国啤酒行业竞争特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啤酒行业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井喷式”增长后,逐步放缓,但由于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对整个行业来说仍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尽管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却处于分散状态,这给“第一集团”梯队乃至整个行业的整合带来许多不利之初,毕竟“圈地”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今天的啤酒市场,可以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来形容,一方面各大啤酒集团拉开了利润与销量并进的整合新潮,另一方面受成本增加与销售费用提高的影响,扩张似乎就意味着牺牲利润。如何在利润和成本压力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就成为保持领先地位,营成发展后劲的关键。
1)、垄断市场带来高额利润
巨大的销售量并不意味着高利润,由于各厂家长时间“跑马圈地”,利用“价格战”争抢市场,在单瓶价格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加剧了对利润的侵蚀。经过10年的行业整合,中国啤酒的第一军团演绎了啤酒企业成功的第一要义,即“先战而后赢”,争夺地盘然后实现市场垄断,消灭竞争就有了重新定价的权利,最终拥有了持续获取高额赢利的机会。诚然,垄断并不意味着没有对手,当你的拥有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后,你就不会有够体量的竞争对手,通过涨价,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将利益更多地分配给渠道成员,市场壁垒就会更加牢固。比如,燕京集团的两个基地市场——北京和广西就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啤酒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6.4%,而燕京集团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为76%、广西的市场份额则超过80%,在这两个垄断市场上,北京的利润率为18.60%,而广西市场的利润率也高达17.70%,远远高于啤酒同业的平均利润。如此高的利润率,为燕京这家唯一没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稳定增长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总之,对利润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关注的重心。
2)、成本波动大且实现内部增长机会不大
啤酒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部分占到了总成本的20-30%,包括麦芽、大米、酒花等。由于国内生产的大麦品质、价格等因素,用于生产麦芽的啤酒大麦一直靠进口,比重超过了目前国内原料50%。国内大麦、麦芽主要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输入。2009年累计从澳大利亚进口了82万吨大麦和7,899吨的麦芽,分别占到了进口总数的48%和65%。而啤酒花主要从捷克、美国等国家购进。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啤酒企业对成本难以完全掌控,成本波动大给企业的利润率带来压力。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掌握原料,啤酒企业将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处境。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