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联合国估测数据显示,国际粮食进口成本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逼近历史最高点。业界分析,进口成本攀升主要为炒作,中国自身粮食生产安全系数较高,因此,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有限。

  受干旱影响,美国农业部预测,在明年收割季节到来以前,国际玉米、小麦、大豆和大米的总库存将会下降1.8%,创四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中,农作物正面临着自1988年以来最恶劣的状况。不过,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却表示,从目前统计来看,各国农作物受损情况不足以带来粮食供求短缺,进口成本上涨主要来自部分地区的炒作:

  马文峰:全球经济不是很景气,矿产资源的消费是疲软的,而粮食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欧美各个国家央行也在不停的发钞票,全球的货币非常多,那调整价格就要通过炒作粮食,把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里释放出来,他们能够赚很多的钱,应该说国际金融机构是粮价上涨的最大推手。

  国际进口成本的攀升,传导至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波动,这对国内通胀形势会有一定压力,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从中国来说,夏粮已经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未来通胀压力高企的可能性较小。

(小蕊)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