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啤酒节与青岛啤酒节成功之道
- 发布日期:2012-07-17 啤酒工业信息网
在啤酒销售火暴的夏季,国内各大啤酒节先后开锣。不知从何时开始,啤酒节成为代表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德国慕尼黑就以“世界最大啤酒节”扬名全球。其实,慕尼黑啤酒节在200年里经历了4次转型才成为城市名片。中国城市想主打“啤酒牌”,要达到这样的知名度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200年经历四次转型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慕尼黑都会迎来传统的啤酒节(德语称十月节)。2011年慕尼黑啤酒节共吸引690万人,相当于其城市人口的5倍,共消费750万升啤酒。除德国本土游客外,美国、英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啤酒节客人中占很大比重。来宾不仅畅饮啤酒、享受各式烤肉,也来这里唱歌、舞蹈、狂欢。啤酒节也是了解巴伐利亚民族传统的好机会。
“实际上,慕尼黑啤酒节能成为城市名片,在200年里经历了‘4次转型’。”慕尼黑大学区域经济专家斯丹德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810年慕尼黑啤酒节诞生时,更多的是游乐活动。那年10月,巴伐利亚王子和萨克森—海尔德堡豪森的公主成婚,婚庆在城门前的草坪上进行了5天。其间慕尼黑平民可获得免费饭菜和饮料。当地权贵还在草坪上举行大型跑马活动。“十月节”就这样诞生了。之后几年,“十月节”不断扩大,增加旋转木马、攀岩、保龄球、秋千等项目。1819年,慕尼黑市政府正式接管啤酒节。使之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传统节日。这是慕尼黑啤酒节的第一次转型。
斯丹德克说,19世纪末慕尼黑“十月节”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民俗节日。1880年市政府颁发了“十月节”上销售啤酒的许可证,啤酒酿造商陆续落户,啤酒开始真正成为“十月节”的主角。这是第二次转型。
慕尼黑啤酒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813年,啤酒节因拿破仑战争首次停办。1851年,啤酒节由于霍乱和战争再次取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啤酒节都曾遭遇停办。1950年慕尼黑市长维门尔用木槌敲开第一罐新酿啤酒桶,宣布啤酒节开幕,从此由市长开启第一桶啤酒成为啤酒节的传统。这时的啤酒节开始成为慕尼黑城市经济的“发动机”,这是第三次转型。1980年,啤酒节发生炸弹爆炸,造成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让慕尼黑反思啤酒节安保问题的重要性。同时狠抓啤酒、香肠等食品安全。另外,还将啤酒节写进城市发展计划,由专门机构进行调研。这是第四次转型。
明星助阵啤酒节
如今,“啤酒节”已成为慕尼黑城市形象的关键词。由于啤酒节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性,啤酒节的经营仍以市政府为主导、专业企业来承办。慕尼黑努力在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在啤酒节期间,慕尼黑开通多条连接机场、火车站至啤酒节现场的专用线路。专用停车场可停放数万辆汽车。上千名救护人员随时待命。卫生设施可供1200多客人同时如厕。啤酒节组织方还专门为全家活动设立了“儿童中心”。那里有儿童车停车场、为小孩换尿片的地方,甚至还可“寄存”孩子。
为了给啤酒节造声势,慕尼黑啤酒节特别爱打“明星牌”。每当开幕那天,总会聚集世界各国明星,好莱坞巨星莱昂纳多、帕丽斯•希尔顿等都是啤酒节的座上客。当然还有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球员们。啤酒节上只允许出售慕尼黑本地啤酒厂家生产的啤酒。慕尼黑市参议员施密特表示,如果允许非慕尼黑的啤酒厂进入,世界有钱的大啤酒商就会携巨资前来,慕尼黑周边那些小酿造厂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全球将掀起“啤酒节热”
啤酒节不仅代表慕尼黑的形象,也成为城市的经济发动机。据估计,啤酒节每年给慕尼黑市带来的营业额近1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收入来自啤酒节草坪上的直接消费,1/3流入当地酒店,另有约1/5流入交通、购物等领域。慕尼黑市政府靠征收营业税从啤酒节盈利。啤酒节的固定工作人员有8000人,有约4000非固定工作人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据《南德意志报》报道,去年访客消费了20万根香肠、35万只烤鸡、50万只猪蹄膀等。慕尼黑市政府经济事务官员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慕尼黑啤酒节如果游客少于600万就会亏损。2009年啤酒节市政府就亏了50万欧元。不过,总体而言,市政府在啤酒节上是盈利的。
不过,现在慕尼黑啤酒节正受到德国和世界各国啤酒节的竞争。德国啤酒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青岛啤酒节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节,每年吸引300万游客;第三名是德国汉诺威啤酒节,吸引100万游客。加拿大基秦拿啤酒节游客70万,巴西布卢梅瑙啤酒节游客60万。斯丹德克预测,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啤酒消费需求的增加,啤酒文化也将越来越热。未来,全球将掀起一股“啤酒节热”。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有21年历史,大连啤酒节已举办了13届,哈尔滨啤酒节也有11届。北京、西安、天津、贵阳、杭州、深圳等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啤酒节。调查显示,啤酒节对青岛市经济贡献超过两个“黄金周”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青岛啤酒节能成功关键在于它有国产著名啤酒品牌发祥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先天条件”是很多城市并不具备的,很多城市举办的啤酒节更多的是应景性的。因地制宜对于把啤酒节办成城市的名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认为,中国啤酒节民众的参与性、互动活动的多样性在进步。不过,与世界级啤酒节仍存在差距。中国的啤酒节目前尚缺乏对品牌建设的系统策划。能够整体运作这样节庆活动的专业公司较少。另外,目前中国的问题是,同质化节庆太多,地域风格、文化特性不是特别明显。中国城市举办节庆活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00年经历四次转型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慕尼黑都会迎来传统的啤酒节(德语称十月节)。2011年慕尼黑啤酒节共吸引690万人,相当于其城市人口的5倍,共消费750万升啤酒。除德国本土游客外,美国、英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啤酒节客人中占很大比重。来宾不仅畅饮啤酒、享受各式烤肉,也来这里唱歌、舞蹈、狂欢。啤酒节也是了解巴伐利亚民族传统的好机会。
“实际上,慕尼黑啤酒节能成为城市名片,在200年里经历了‘4次转型’。”慕尼黑大学区域经济专家斯丹德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810年慕尼黑啤酒节诞生时,更多的是游乐活动。那年10月,巴伐利亚王子和萨克森—海尔德堡豪森的公主成婚,婚庆在城门前的草坪上进行了5天。其间慕尼黑平民可获得免费饭菜和饮料。当地权贵还在草坪上举行大型跑马活动。“十月节”就这样诞生了。之后几年,“十月节”不断扩大,增加旋转木马、攀岩、保龄球、秋千等项目。1819年,慕尼黑市政府正式接管啤酒节。使之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传统节日。这是慕尼黑啤酒节的第一次转型。
斯丹德克说,19世纪末慕尼黑“十月节”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民俗节日。1880年市政府颁发了“十月节”上销售啤酒的许可证,啤酒酿造商陆续落户,啤酒开始真正成为“十月节”的主角。这是第二次转型。
慕尼黑啤酒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813年,啤酒节因拿破仑战争首次停办。1851年,啤酒节由于霍乱和战争再次取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啤酒节都曾遭遇停办。1950年慕尼黑市长维门尔用木槌敲开第一罐新酿啤酒桶,宣布啤酒节开幕,从此由市长开启第一桶啤酒成为啤酒节的传统。这时的啤酒节开始成为慕尼黑城市经济的“发动机”,这是第三次转型。1980年,啤酒节发生炸弹爆炸,造成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让慕尼黑反思啤酒节安保问题的重要性。同时狠抓啤酒、香肠等食品安全。另外,还将啤酒节写进城市发展计划,由专门机构进行调研。这是第四次转型。
明星助阵啤酒节
如今,“啤酒节”已成为慕尼黑城市形象的关键词。由于啤酒节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性,啤酒节的经营仍以市政府为主导、专业企业来承办。慕尼黑努力在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在啤酒节期间,慕尼黑开通多条连接机场、火车站至啤酒节现场的专用线路。专用停车场可停放数万辆汽车。上千名救护人员随时待命。卫生设施可供1200多客人同时如厕。啤酒节组织方还专门为全家活动设立了“儿童中心”。那里有儿童车停车场、为小孩换尿片的地方,甚至还可“寄存”孩子。
为了给啤酒节造声势,慕尼黑啤酒节特别爱打“明星牌”。每当开幕那天,总会聚集世界各国明星,好莱坞巨星莱昂纳多、帕丽斯•希尔顿等都是啤酒节的座上客。当然还有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球员们。啤酒节上只允许出售慕尼黑本地啤酒厂家生产的啤酒。慕尼黑市参议员施密特表示,如果允许非慕尼黑的啤酒厂进入,世界有钱的大啤酒商就会携巨资前来,慕尼黑周边那些小酿造厂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全球将掀起“啤酒节热”
啤酒节不仅代表慕尼黑的形象,也成为城市的经济发动机。据估计,啤酒节每年给慕尼黑市带来的营业额近1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收入来自啤酒节草坪上的直接消费,1/3流入当地酒店,另有约1/5流入交通、购物等领域。慕尼黑市政府靠征收营业税从啤酒节盈利。啤酒节的固定工作人员有8000人,有约4000非固定工作人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据《南德意志报》报道,去年访客消费了20万根香肠、35万只烤鸡、50万只猪蹄膀等。慕尼黑市政府经济事务官员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慕尼黑啤酒节如果游客少于600万就会亏损。2009年啤酒节市政府就亏了50万欧元。不过,总体而言,市政府在啤酒节上是盈利的。
不过,现在慕尼黑啤酒节正受到德国和世界各国啤酒节的竞争。德国啤酒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青岛啤酒节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节,每年吸引300万游客;第三名是德国汉诺威啤酒节,吸引100万游客。加拿大基秦拿啤酒节游客70万,巴西布卢梅瑙啤酒节游客60万。斯丹德克预测,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啤酒消费需求的增加,啤酒文化也将越来越热。未来,全球将掀起一股“啤酒节热”。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有21年历史,大连啤酒节已举办了13届,哈尔滨啤酒节也有11届。北京、西安、天津、贵阳、杭州、深圳等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啤酒节。调查显示,啤酒节对青岛市经济贡献超过两个“黄金周”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青岛啤酒节能成功关键在于它有国产著名啤酒品牌发祥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先天条件”是很多城市并不具备的,很多城市举办的啤酒节更多的是应景性的。因地制宜对于把啤酒节办成城市的名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认为,中国啤酒节民众的参与性、互动活动的多样性在进步。不过,与世界级啤酒节仍存在差距。中国的啤酒节目前尚缺乏对品牌建设的系统策划。能够整体运作这样节庆活动的专业公司较少。另外,目前中国的问题是,同质化节庆太多,地域风格、文化特性不是特别明显。中国城市举办节庆活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