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期货本周的“过山车”行情,对投资者来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大豆单产的利好消息也没能“力挽狂澜”,大连豆类期货继周三冲高跳水后,周四再度大跌。

  这是短暂的回调,还是就此涨势结束、急转直下?分析师们看法不一。有分析认为,短期来看豆类价格仍有可能上涨,不宜过分看空,未来1至2周的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后期的价格走势。

  资金助推豆类“过山车”

  周一,在工业品集体下跌的情况下,豆类期货强势上涨。其中大豆主力1301合约涨停,收于4765元/吨,单日增仓17.6万手;豆粕(3668,-100.00,-2.65%)延续此前的涨势,主力1301合约收报3752元/吨,大涨3.45%,再创新高。

  然而,豆类行情在周三“风云突变”。豆粕主力合约上午一度要触及涨停板,随后大幅跳水,最后收于3721元/吨,下跌13元/吨,持仓量骤减15.5万手。芝加哥大豆期价也从高位回落。

  “周三盘面上几个合约明显减仓,半个小时从高位减下来20多万手,显示资金获利出逃。”海证期货研究所所长倪成群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倪成群认为,现在这一波上涨行情是基本面支撑加上资金的对搏带来的,单纯因为基本面不会出现如此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豆类价格大起大落的背后,是巨量资金的暗流涌动。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资讯经理林国发说,豆粕7月份开始加快上涨速度,持仓不断增大。北京中期的报告称,4月份开始,大连豆粕的成交量、持仓量均已超过200万手,即便在之后的回调过程中,资金量能仍保持在150万手以上的高位,对豆粕市场构成有力的资金基础。豆粕成了上涨领头羊。

  为了抑制过度投机行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日前宣布将大豆、豆粕期货的初始保证金费率分别上调25%。有分析认为,CME的这一举措反映出美国炎热的作物天气下市场波动率上升。

  天气因素渐被透支

  美国农业部11日发布7月供需报告,将2012年美国大豆单产预估从6月的每英亩43.9蒲式耳大幅下调至40.5蒲式耳。

  美国农业部对大豆单产的下调幅度大于市场预估值。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由于美国大豆主产区持续的高温、干燥天气,2012/2013年度大豆单产将会由43.9蒲式耳调低至42蒲式耳左右。

  南华期货分析师孙明磊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美国农业部的报告非常关键,6月份预计大豆单产为43.9蒲式耳,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单产下调只是时间问题,但不会一次调到位。如果干旱持续,8、9月份还会继续调低单产。

  另据了解,总部位于汉堡的油籽行业刊物《油世界》周二表示,继南美大豆产量减少之后,美国遭热浪侵袭,可能意味着未来数月全球大豆、豆粕及豆油(9570,-216.00,-2.21%)将供不应求。

  事实上,今年干旱天气提前,市场对天气的炒作也提前开始并持续发酵。林国发认为,美豆的强势上涨主要是因为当前美国大豆主产区天气恶劣,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大豆生长,市场担忧本年度美豆产量大幅减少。

  不过,天气炒作暂时可能降温。12日,美豆单产的大幅下调也没能阻挡国内豆类期价的下跌,大豆、豆粕、豆油成为跌幅最大的品种。北京中期的分析称,天气预报显示下周美国中西部可能会普遍降雨,这一变化令盘面忽略美国农业部报告偏多影响,行情出现回落。

  林国发认为,现阶段市场习惯于炒作美国天气,而且今年天气状况确实偏差,但美豆上涨过快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当前的利好因素。

  震荡将反复出现

  面对豆类期价的大幅波动,一些投资者甚至直呼“看不清方向”。孙明磊说,7月份一般是变盘的月份,未来1至2周的大豆生长情况将对行情起到决定性作用,可能会逼出空头,期价也有可能继续上涨。

  虽然周三不少多头撤出,但多头仍然占据主动。孙明磊认为,因为现货价格比期货价格更高,国内油厂的策略很明确,即选择卖现货而不是抛期货合约,没有很大的做空意图。而南方饲料企业议价能力低,做套保的也比较少,只能被动接受油厂的价格,原料价格的上涨还将传导下去。

  北京中期认为,本年度美豆减产基本已成定局,这将导致国际大豆市场在中短期内易涨难跌,短期的调整或将释放前期的风险,未来不宜过分看空。

  “目前盘面上积累的获利盘比较多,但这波上涨行情还没有结束,价格会跟着数据‘上上下下地跳舞’,震荡会反复出现。”倪成群说,等到9月份产量数据相对明朗,市场才会出现趋势性行情。

  从历史规律来看,卓创资讯分析师张兰兰倾向于本轮牛市行情即将结束。张兰兰告诉记者,芝加哥大豆平均牛市周期是110周,而此次已经是110周左右了,离牛市结束或大幅下调的时间为期不远,或许有大量资金出逃。

  另外一个可能导致豆类大幅回落的重要因素来自于需求。上海中期认为,虽然目前豆粕行情主要受成本支撑和投机资金推动,但如果养殖终端无法回暖而持续低迷的话,未来下游需求的限制对豆粕价格的遏制将与日俱增。

  林国发则认为,生猪养殖和禽类养殖长时间亏损,饲料企业无法通过提价将成本压力转移,持续上涨的原料价格将导致高位风险的出现,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美豆回调,豆粕出现明显回调可能性较大。

  相关链接:美国严重干旱引发豆类产品炒作季 压榨企业利润恢复(中国证券报)

  由于中国过度依赖国际大豆市场,而美国又是全球重要的大豆仓库,令人捉摸不定的美国天气正在左右着国内豆类市场。在经历一波疯涨之后,豆类价格在迷雾中前行。分析师认为,未来走势要看美国农业部出台的最新报告,9月份收割结果出来前都是豆类“炒作季”。

  有消息称,美国中西部受干旱袭击的部分地区可能将迎来降雨,这无疑对多头形成打击。分析师认为,短期肯定会存在波动,如果最终确实减产严重,豆类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下游压榨行业当前利润情况已经在好转,但预计行业整体上半年依然亏损。

  疯狂的大豆

  美国天气干旱带来的大豆减产预期直接影响到了国内市场。银河期货分析师梁勇表示,如果干旱导致的减产情况严重,豆类价格可能还将继续上涨。

  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初到7月10日,芝加哥大豆主力合约涨幅在14%以上;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9日的1547.6美分/蒲式耳。卓创资讯分析师张兰兰表示,自6月中旬到本周为止,美国天气干旱的消息已经影响了国际市场,如此长期炒作天气因素造就的涨势,确实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从数据看,市场炒作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干旱天气确实影响到了大豆的生长。光大期货分析师表示,截至7月8日,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由上周的45%迅速下降为40%,连续两周出现单周下滑5-8个百分点的优良率大幅调整,单产下降忧虑加剧。

  国际大豆市场的波动已经传导至国内。张兰兰表示,6月下旬之前,国内港口大豆分销价延续低位震荡,市场成交不佳;在外盘持续走高的带动下,港口分销价开始上升,其中6月底,个别港口分销价由4180元/吨的低位上涨至4300元/吨,随后涨价的第二周攀升至4450元/吨,到本周为止市场连涨三周,港口分销价达到4500元/吨。

  中国的市场需求似乎将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业内预测称,今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达到7220万吨,比去年高出900万吨。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还将进一步攀升,2013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达到8710万吨,到2020年将攀升至1.25亿吨。

  进口需求上升的同时,国内大豆的产量却在下降。中华粮网数据显示,虽然国家提高了2011年产东北大豆临储收购价格,但大豆种植收益仍明显低于玉米和水稻,预计2012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1亿亩,较2011年减少500万亩;2012/2013年度全国大豆产量将继续下降,预计降到280亿斤,较2011/2012年度减少3.4%。

  预测数据还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人口的增加,2012/2013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继续增长。2012/2013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1400亿斤,同比增加50亿斤。其中,压榨量1080亿斤,同比增加30亿斤。

  油粕价格共舞

  由于中国大豆需要大量进口,因此进口大豆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豆粕和豆油。

  据卓创统计,就6月豆粕市场而言,全国市场豆粕成交均价月底较月初上涨257元/吨,涨幅达到7.93%。从各地市场月涨幅来看,广东、江苏市场月涨幅超过300元/吨,山东市场也有270元/吨的涨幅。相较之下,东北、华北市场涨幅较小,集中在200-230元/吨的区间。截至6月29日,全国豆粕均价在3493.33元/吨,较上月价格上涨201.67元/吨,涨幅达到6.13%。

  截至7月9日,豆粕现货企业报价继续呈现上涨趋势,涨幅达200元/吨,部分地区43%蛋白豆粕成交报价已超3800元/吨。豆油方面,6月1日个别代表市场一级豆油的价格还在8900元/吨,截至7月10日,当地一级豆油价格已攀升至9500元/吨左右,上涨幅度达6.7%左右。

  油粕价格的上涨并非只是来源于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的推动,还有下游需求的支撑。分析人士认为,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未来国内生猪存栏的稳定形成有力支撑,饲料需求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此外,三季度是国内水产养殖的旺季,也是饲料及豆粕的需求相对旺季,会对原料市场构成一定的推动。

  豆油方面,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约谈影响有限,因为压榨企业亏损已久,当前情况和过去不一样。过去两年国家通过持续抛储(包括临时储备和战略储备)来控制市场价格,当时企业有盈利,可以参与;而当前国家油脂储备低,政府没有能力做低价抛售,企业亏损已久,没有能力控制价格。加上国际大豆减产,库存下降等因素,政府通过市场行为打压大豆油脂价格的影响力显著减弱。当前是豆油需求淡季,预计豆油价格将稳中有涨。

  历史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对于豆油和豆粕的需求快速增长。豆油和豆粕的国内需求分别从1997年的330万吨和108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81万吨和3000万吨,均增长了近2倍。世界豆油和豆粕需求的增加有40.6%和31.6%都是由中国需求的增加拉动的。

  压榨企业利润恢复

  在豆油和豆粕逐步走高,并且出货略好转的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盈利状况得到好转。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7月10日,本月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平均盈利在160元/吨,进口大豆压榨企业平均盈利在-18元/吨。

  作为压榨企业中的高弹性品种,东凌粮油(000893)获得不少分析师的推荐。东北证券(000686)研究报告提出,全球油菜籽产量下降,棕榈油增长空间有限和大豆减产,造成了本年度油脂供求关系偏紧。2012年国内压榨利润持续走高。一季度行业平均压榨利润为135元/吨。

  公司目前有新塘和南沙生产基地,其中新塘基地日加工大豆能力2300吨,南沙基地一期日加工大豆5000吨,随着南沙基地二期日加工5000吨产能2012年6月投产,公司拥有的大豆压榨能力为370万吨。公司全力延伸产业链,打造高端的植之元食用油品牌。

  据介绍,公司在豆类产品有三种套保方式,其中买入看跌期权头寸比例最高,有70-90%,主要目的在于回避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享受价格上涨的收益,需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其次是卖空期货合约,头寸占比0-20%,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保证金成本较高。最后是远期销售,占比10%-30%,用于锁定压榨利润,但会失去价格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无初始成本,近些年该套保方式的头寸占比逐渐下降。总体算下来,90%以上的套期保值头寸都是用于规避价格下跌,进一步享受价格上涨的收益。

  不过,也有分析师提出,不能高估套期保值的作用和东凌粮油的业绩。至少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东凌粮油的业绩可能低于市场预期。由于国内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5-6月份为豆油需求淡季,导致国内豆油价格涨幅不及国际大豆价格,但是下跌速度又明显快于后者,从5月8日至6月8日期间,国内豆油现货价下跌了8.42%,而国际豆价仅微降0.81%。从而导致5月中旬至6月底,整个行业压榨利润再次出现亏损。

(迎蕊)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