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开封:啤酒市场巷战惨烈
- 发布日期:2012-06-26 啤酒工业信息网
汴京啤酒的破产拍卖,标志着开封啤酒消费市场既有霸主宣告退场出局。拱手让出的市场利益,引诱近10个品牌参与激烈巷战、轮番剿杀,将多元博弈手段挥洒淋漓尽致。
啤酒商拥挤汴梁城
今夏开封人生活的惬意,在啤酒消费市场是一个侧影。
当近10个国内知名啤酒品牌拥挤在这座城市,其结果是,沿街的各类饭馆、小商店食杂店贩售啤酒品牌、品类的丰富度,毫不逊色郑州任何的大型超市。各品牌不约而同将啤酒堆砌在人行道上,场面颇为壮观。各类促销活动繁华、劲爆、夺目。
6月16日,记者在开封城区市场探访后,不难梳理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其一,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四大品牌,在同一区域消费市场全部就位。这在河南啤酒竞争史上应属首次。
各品牌向开封人邀宠的殷切姿态,由产品投放丰富度最为直白。如开封翰园景区附近一十个平方大的食杂店,仅百威系产品即有维雪、乐年华、哈啤三个品牌、6款产品在售。
其二,本省啤酒品牌相对稀冷。当地第一啤酒品牌汴京啤酒,曾占据市场绝对份额,而今几乎从市场消失。市场上铺货量较大本土品牌,只有金星。新乡的航空啤酒、开封第二大啤酒品牌康力,在局部市场上若隐若现。
其三,五花八门的小品牌或贴牌酒,密密麻麻遍布开封市场。如一小店店主的感受,做了十几年啤酒生意,今年突然蹦出了几十个闻所未闻的啤酒牌子,着实让他长了见识。
它们之中较为典型的两股势力,一是早已退出主流市场或消失数年的品牌再次出现,如郑州的麦佳、新乡的寒山;二是打着 “青岛啤酒”的小品牌,游走于各大夜市排档或社区小店。
从市场竞争节奏来看,国内四大啤酒品牌正处于瓜分开封市场进行时。城北,以燕京、百威、青岛三股势力并行;城东,以金星势力较为突出;城西、城南,雪花与燕京不分伯仲。
汴啤拱手让市
如此繁茂的品牌势力在开封市场交相辉映,在国内亦为罕见。
其原因是,汴京啤酒的制造商开封亚太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封亚太),由2010年10月淡季停产后,再未能复产。继而在2010年6月,宣布全资产挂牌打包出售。这标志着汴京啤酒在一定时期内退出了市场舞台。
在河南,很多消费者谈及汴京啤酒,会情不自禁地联系到昔日“豫啤之冠”的荣耀。它是河南首个啤酒厂及品牌、中国啤酒业“四强”、中国首批外商合资酒企(2010年转外商独资)。从豫啤行业的发展史看,以金星为首的省内第一批崛起的民营啤酒企业,多为其“弟子”。从品牌的影响力来看,它也是河南为数不多真正跨出过本土市场的啤酒品牌。
然而,由于其老国企遗留的体制旧疾、投资方对企业驾驭能力、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在最近的十年徘徊在生死边缘。
“2005年之后,汴京啤酒被市场竞争挤入了开封市区的古城墙圈子内。不但四个方向城门出不去,就连核心区市场的坚守也颇为脆弱、乏力。”这是2010年,开封亚太一高层在与记者闲谈时对品牌实际经营质量的黯然描述。
2011年7月8日,汴京啤酒向开封市中院提交“破产申请”。
2011年12月1日,开封市中院到开封亚太宣布,该公司“资不抵债”达到了破产条件,正式受理该厂提交破产申请。这一刻起,汴京啤酒正式踏入破产程序。
2012年4月26日、5月26日,汴京啤酒资产在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两次拍卖,均宣告流拍。
坊间虽不断传出豫北某酒企接手开封亚太的传闻,但客观事实是,汴京啤酒连续两个夏季市场缺失身影。即便它会“再归来”,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其竞争力是否能与四大啤酒巨头匹配,这是任何人都要打的一个问号。
轮番剿杀巷战惨烈
“守门人”汴京啤酒的退出,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现一个偌大的空洞,四周的水争相灌涌。
如一业内人士的介绍,2011年,由于百威、雪花、燕京在河南市场立足未稳,本土的金星、航空等品牌表现较为出色。而当年入秋后,十几路品牌对市场轮番厮杀,至今年5月进入白热化。
而为争夺市场份额,啤酒商在此展开价格战、巷战无疑是最有分量的看点。
先看价格方面看,多数一二线品牌同档次膜包酒的开封终端价格为18元,这比郑州市场低了3元以上。而一些中小品牌打出的膜包酒整件12元,在当下国内实属罕见。
这还不是最便宜的。在城区主干道上较大的饭馆或夜市大排档,“一元一瓶”或“买二赠一”促销条幅比比皆是,不乏一线品牌参与其中。
事实上,价格上的竞争,并非一线品牌所想要的。而他们在尽力保持价格稳定性的同时,在销售渠道方面的竞争,凸显出了“巷战”博弈的精彩。
据河南大学东门附近一烟酒店店主的描述,各品牌业务员每天都在沿街巡店。并且,都在积极传授他们卖酒的“最佳方式”。
比如,A品牌业务员向其提议,将B品牌酒的价格喊高一元钱,以此突出A品牌的价格优势。如果B品牌少出货一件,A品牌可以补贴店主3块钱。又如,因多个品牌的同质产品以同一价格出现,各品牌的博弈就摆在零售点对酒瓶回收价格上。如某国内品牌,每个酒瓶的回收价格达0.3元。此外,另需支付店主一部分劳务费。
除上述竞争的小伎俩之外,不乏大品牌阔绰的促销政策。
有啤酒经销商告诉记者,今年5月初,几个品牌在市区几条主干道较量陷入胶着。有品牌选择了对店方“卖5赠1”,有品牌则为20平方米以上店铺免费赠送一台展示冰箱。正因如此,一些街道上的零售店在一月之内几轮“倒戈”,并不鲜见。
今夏开封啤酒消费市场的繁华,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了口福与实惠。但一行业人士认为,它只能是一段有味道的记忆。在未来3~6个月,中小品牌会将无法坚守利润稀薄的环境,被淘汰出局。而明年的夏天,开封市场谁主沉浮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啤酒商拥挤汴梁城
今夏开封人生活的惬意,在啤酒消费市场是一个侧影。
当近10个国内知名啤酒品牌拥挤在这座城市,其结果是,沿街的各类饭馆、小商店食杂店贩售啤酒品牌、品类的丰富度,毫不逊色郑州任何的大型超市。各品牌不约而同将啤酒堆砌在人行道上,场面颇为壮观。各类促销活动繁华、劲爆、夺目。
6月16日,记者在开封城区市场探访后,不难梳理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其一,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四大品牌,在同一区域消费市场全部就位。这在河南啤酒竞争史上应属首次。
各品牌向开封人邀宠的殷切姿态,由产品投放丰富度最为直白。如开封翰园景区附近一十个平方大的食杂店,仅百威系产品即有维雪、乐年华、哈啤三个品牌、6款产品在售。
其二,本省啤酒品牌相对稀冷。当地第一啤酒品牌汴京啤酒,曾占据市场绝对份额,而今几乎从市场消失。市场上铺货量较大本土品牌,只有金星。新乡的航空啤酒、开封第二大啤酒品牌康力,在局部市场上若隐若现。
其三,五花八门的小品牌或贴牌酒,密密麻麻遍布开封市场。如一小店店主的感受,做了十几年啤酒生意,今年突然蹦出了几十个闻所未闻的啤酒牌子,着实让他长了见识。
它们之中较为典型的两股势力,一是早已退出主流市场或消失数年的品牌再次出现,如郑州的麦佳、新乡的寒山;二是打着 “青岛啤酒”的小品牌,游走于各大夜市排档或社区小店。
从市场竞争节奏来看,国内四大啤酒品牌正处于瓜分开封市场进行时。城北,以燕京、百威、青岛三股势力并行;城东,以金星势力较为突出;城西、城南,雪花与燕京不分伯仲。
汴啤拱手让市
如此繁茂的品牌势力在开封市场交相辉映,在国内亦为罕见。
其原因是,汴京啤酒的制造商开封亚太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封亚太),由2010年10月淡季停产后,再未能复产。继而在2010年6月,宣布全资产挂牌打包出售。这标志着汴京啤酒在一定时期内退出了市场舞台。
在河南,很多消费者谈及汴京啤酒,会情不自禁地联系到昔日“豫啤之冠”的荣耀。它是河南首个啤酒厂及品牌、中国啤酒业“四强”、中国首批外商合资酒企(2010年转外商独资)。从豫啤行业的发展史看,以金星为首的省内第一批崛起的民营啤酒企业,多为其“弟子”。从品牌的影响力来看,它也是河南为数不多真正跨出过本土市场的啤酒品牌。
然而,由于其老国企遗留的体制旧疾、投资方对企业驾驭能力、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在最近的十年徘徊在生死边缘。
“2005年之后,汴京啤酒被市场竞争挤入了开封市区的古城墙圈子内。不但四个方向城门出不去,就连核心区市场的坚守也颇为脆弱、乏力。”这是2010年,开封亚太一高层在与记者闲谈时对品牌实际经营质量的黯然描述。
2011年7月8日,汴京啤酒向开封市中院提交“破产申请”。
2011年12月1日,开封市中院到开封亚太宣布,该公司“资不抵债”达到了破产条件,正式受理该厂提交破产申请。这一刻起,汴京啤酒正式踏入破产程序。
2012年4月26日、5月26日,汴京啤酒资产在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两次拍卖,均宣告流拍。
坊间虽不断传出豫北某酒企接手开封亚太的传闻,但客观事实是,汴京啤酒连续两个夏季市场缺失身影。即便它会“再归来”,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其竞争力是否能与四大啤酒巨头匹配,这是任何人都要打的一个问号。
轮番剿杀巷战惨烈
“守门人”汴京啤酒的退出,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现一个偌大的空洞,四周的水争相灌涌。
如一业内人士的介绍,2011年,由于百威、雪花、燕京在河南市场立足未稳,本土的金星、航空等品牌表现较为出色。而当年入秋后,十几路品牌对市场轮番厮杀,至今年5月进入白热化。
而为争夺市场份额,啤酒商在此展开价格战、巷战无疑是最有分量的看点。
先看价格方面看,多数一二线品牌同档次膜包酒的开封终端价格为18元,这比郑州市场低了3元以上。而一些中小品牌打出的膜包酒整件12元,在当下国内实属罕见。
这还不是最便宜的。在城区主干道上较大的饭馆或夜市大排档,“一元一瓶”或“买二赠一”促销条幅比比皆是,不乏一线品牌参与其中。
事实上,价格上的竞争,并非一线品牌所想要的。而他们在尽力保持价格稳定性的同时,在销售渠道方面的竞争,凸显出了“巷战”博弈的精彩。
据河南大学东门附近一烟酒店店主的描述,各品牌业务员每天都在沿街巡店。并且,都在积极传授他们卖酒的“最佳方式”。
比如,A品牌业务员向其提议,将B品牌酒的价格喊高一元钱,以此突出A品牌的价格优势。如果B品牌少出货一件,A品牌可以补贴店主3块钱。又如,因多个品牌的同质产品以同一价格出现,各品牌的博弈就摆在零售点对酒瓶回收价格上。如某国内品牌,每个酒瓶的回收价格达0.3元。此外,另需支付店主一部分劳务费。
除上述竞争的小伎俩之外,不乏大品牌阔绰的促销政策。
有啤酒经销商告诉记者,今年5月初,几个品牌在市区几条主干道较量陷入胶着。有品牌选择了对店方“卖5赠1”,有品牌则为20平方米以上店铺免费赠送一台展示冰箱。正因如此,一些街道上的零售店在一月之内几轮“倒戈”,并不鲜见。
今夏开封啤酒消费市场的繁华,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了口福与实惠。但一行业人士认为,它只能是一段有味道的记忆。在未来3~6个月,中小品牌会将无法坚守利润稀薄的环境,被淘汰出局。而明年的夏天,开封市场谁主沉浮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