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储蓄率被低估 储蓄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 发布日期:2006-05-26 啤酒工业信息网
在我国相当范围内存在的所谓"第二收入"或者叫"隐性收入",使得个人储蓄率被低估
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势,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去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户存款同比增长16.8%,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增长19.1%,比去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
占GDP比例接近80%
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在2005年末已经接近80%,而个人储蓄率也达到空前的历史高位。虽然两者趋势相同,但是上升速度差别,主要问题是统计原因所造成的。由于无法准确地收集在我国相当范围内存在的所谓"第二收入"或者叫"隐性收入",使得个人储蓄率有低估的问题。高企的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是在我国特殊商业环境,如民间服务业和小制造业还广泛实行现金交易情况下出现的。如果这些领域大部分改变以往现金结算方式。那么以上的比重还会因此提高。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多在15%-20%之间,个人储蓄率则在5%以下。美国在2005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个人储蓄率-0.4%令人争议的数字。这显然反应美国消费者有过度消费之嫌。亚洲国家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个人储蓄率在10%-15%之间。预计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约到150%或200%才能出现明显的拐点。
高储蓄带有自身的特征和背景
关于是否能够从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过往的居民储蓄的变化数据来解读和预知我国高储蓄未来走势,虽然数据的比重似乎有相似性,但是社会经济结构有相当大的不同。问题关键是城市化率巨大差别。即使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也大大低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韩国。至于能否能参考拉美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类似数据情况,也要慎重。因为我国与拉美国家差别不是城市化率,而是全民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差距。我国高储蓄带有明显自身的特征和背景。
根据人均储蓄额和人均GDP历史数据变化趋势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财富积累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增长则在2000年之后。并且始终储蓄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因此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人均储蓄额将首次超过人均GDP。
高储蓄分布不均匀
我国的储蓄存款明显向城市集中。根据政府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占全国总人口39.1%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所造成的现象。至于为什么储蓄增长率始终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特别是从1996年下调储蓄利率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下,仍然保持这样的情况,各类"隐性"收入的统计问题是主要原因。
大量储蓄向高收入人群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对城市家庭财产的调查,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分别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64.8%和89.1%,而户均储蓄存款最少的20%家庭仅分别拥有1.2%和0.2%。城市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储蓄集中度过高的根本问题。
储蓄存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截至2005年底,储蓄存款较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共占全国储蓄存款的39.85%,其中广东省占全国储蓄的13.97%。这是地区高储蓄首先来自它们经济规模总量,使得这里工作的人群收入相对其他地区高。其次是他们吸引资金能力,他们把属于海内外其他地区"财富"资金和"流动"来的劳动人口在这些地区的收入也吸纳和存留下来。其三这些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合个人投资金融场所、工具和平台,使得资金升值存在较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机会。
储蓄存款向中老年人转移。近年来储蓄增长率相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较大的下降。一个是由于高基数造成的增长率下降;另一个是由于2000年以来消费信贷开始快速增长,使得承担这部分负债的消费一族年轻一代没有可能有更多格外收入用来储蓄。而中老年储蓄热情不减,完全来自不可确定性的和不可预知生活、医疗费用的支出。
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势,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去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户存款同比增长16.8%,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增长19.1%,比去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
占GDP比例接近80%
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在2005年末已经接近80%,而个人储蓄率也达到空前的历史高位。虽然两者趋势相同,但是上升速度差别,主要问题是统计原因所造成的。由于无法准确地收集在我国相当范围内存在的所谓"第二收入"或者叫"隐性收入",使得个人储蓄率有低估的问题。高企的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是在我国特殊商业环境,如民间服务业和小制造业还广泛实行现金交易情况下出现的。如果这些领域大部分改变以往现金结算方式。那么以上的比重还会因此提高。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多在15%-20%之间,个人储蓄率则在5%以下。美国在2005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个人储蓄率-0.4%令人争议的数字。这显然反应美国消费者有过度消费之嫌。亚洲国家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个人储蓄率在10%-15%之间。预计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约到150%或200%才能出现明显的拐点。
高储蓄带有自身的特征和背景
关于是否能够从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过往的居民储蓄的变化数据来解读和预知我国高储蓄未来走势,虽然数据的比重似乎有相似性,但是社会经济结构有相当大的不同。问题关键是城市化率巨大差别。即使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也大大低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韩国。至于能否能参考拉美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类似数据情况,也要慎重。因为我国与拉美国家差别不是城市化率,而是全民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差距。我国高储蓄带有明显自身的特征和背景。
根据人均储蓄额和人均GDP历史数据变化趋势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财富积累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增长则在2000年之后。并且始终储蓄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因此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人均储蓄额将首次超过人均GDP。
高储蓄分布不均匀
我国的储蓄存款明显向城市集中。根据政府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占全国总人口39.1%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所造成的现象。至于为什么储蓄增长率始终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特别是从1996年下调储蓄利率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下,仍然保持这样的情况,各类"隐性"收入的统计问题是主要原因。
大量储蓄向高收入人群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对城市家庭财产的调查,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分别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64.8%和89.1%,而户均储蓄存款最少的20%家庭仅分别拥有1.2%和0.2%。城市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储蓄集中度过高的根本问题。
储蓄存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截至2005年底,储蓄存款较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共占全国储蓄存款的39.85%,其中广东省占全国储蓄的13.97%。这是地区高储蓄首先来自它们经济规模总量,使得这里工作的人群收入相对其他地区高。其次是他们吸引资金能力,他们把属于海内外其他地区"财富"资金和"流动"来的劳动人口在这些地区的收入也吸纳和存留下来。其三这些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合个人投资金融场所、工具和平台,使得资金升值存在较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机会。
储蓄存款向中老年人转移。近年来储蓄增长率相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较大的下降。一个是由于高基数造成的增长率下降;另一个是由于2000年以来消费信贷开始快速增长,使得承担这部分负债的消费一族年轻一代没有可能有更多格外收入用来储蓄。而中老年储蓄热情不减,完全来自不可确定性的和不可预知生活、医疗费用的支出。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