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日贸易增幅出现较大下滑 专家表示属正常
  • 发布日期:2006-04-29     啤酒工业信息网
    商务部26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春季)》(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全年我国对日贸易增幅同比出现较大程度下滑,今年一季度增幅依然保持低位。专家认为,中日贸易增长仍处正常范围。

    报告表明,2005年,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上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日双边贸易额为459.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低于去年同期12%的水平。其中,今年一季度我对日出口仅增长9.2%,低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

    报告还显示,中日贸易额增幅不仅同比出现较大下滑,与其它主要贸易伙伴对华贸易增幅相比,差距也在拉大。今年一季度,中欧、中美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21.1%和27.6%。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分别增长22.6%和24.8%。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认为:“短期贸易数据并不能说明中日已经‘经冷’。”

    他指出,1990年至2004年间中日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4.6%。日本是最早与我开展贸易的发达经济体,中日贸易已步入成熟阶段,贸易增幅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是正常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与中美、中欧、中韩等仍处在迅速发展期的双边贸易相比,中日贸易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今后,中日贸易保持10%左右的增幅是正常的。”

    张季风进一步指出,即使要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外商直接投资”指标更具说服力,因为“投资是贸易的延伸,代表了对两国未来经贸关系的预期”。统计显示,去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加了20%,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这表明,目前中日‘政冷经热’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日仍处‘政冷经热’阶段。”张季风说。

    但张季风也认为,尽管目前中日“政冷经热”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这并不等于“政冷”对中日经济合作没有负面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货物贸易以及民间直接投资已经步入市场化的轨道,主要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冷’对传统货贸以及民间直接投资影响小一些,但对类似高速铁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等需要作出政治决断的大规模合作影响极大。”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