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资产投加速:用财政之手调控固定资产投资
- 发布日期:2006-05-12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压力凸现
投资增速偏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增幅超过35%的省份有16个,超过40%的省份有6个。自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投资增速仅低于2004年度一季度最高点的43%。
投资规模偏大。一季度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08亿元,按目前进度预计,全年将完成投资额10万亿元以上。根据经济普查数据计算,2002-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是36.1%、40.9%、44.1%和48.6%,预计今年投资率将突破50%。如此大规模和高投资率在国内外工业化历史上从未有过。
投资结构既有合理的因素,更有令人担忧的方面。合理因素:一是社会、民间投资增长加快。一季度,集体经济、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和个体经营投资分别增长71.8%,51.4%、123.5%和178.9%,远远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水平,社会、民间投资增长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二是农村投资增长加快。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一季度增长18.1%,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令人担忧的方面:一是前期过热行业,投资依然保持在高位。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增长仍在43.2%、36.3%,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有16个,几乎所有行业投资增速都比较快。冶金、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仍继续保持在高位。二是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出现过快增长势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20.2%,比去年全年增幅上升0.4个百分点,房地产施工面积增长23.2%,比去年全年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超过30%的省份有12个,个别地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大幅增长,甚至成倍上涨。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过快。各地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尤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仍居高不下。一季度,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投资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占去年全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2/3;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
信贷与土地两个“阀门”遭受冲击
政府、银行、企业投资扩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内在原因。今年一季度,政府、银行、企业均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从政府看,地方政府仍有很强的争投资、上项目的动力。而且政府热衷投资主要是两大领域,一是重化工业,二是城市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投资金额很大,对社会总投资影响较大。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开工建设新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从银行看,由于外汇占款原因,宽货币短时间难以解决,随着银行资本金逐步补充到位,银行贷款约束条件弱化,更重要的是,存贷差进一步扩大,银行需要增加贷款,来消化高储蓄的压力。从企业看,目前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企业仍主要靠增加规模、扩大产能来参与国内外竞争,在缺乏有效约束下,企业自然有着强烈的投资动机。政府、银行、企业三者投资冲动形成的扩张机制,直接冲击信贷、土地两道“阀门”。
从信贷来看,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新增贷款已占到全年2.5万亿元预期目标的50%,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2849亿元,同比多增1111亿元。城建项目打捆贷款,是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实现形式。从土地来看,年初虽然制定了400万亩建设用地规模,但地方政府变通渠道很多,如以租代征,通过各种方式供给土地,其实际控制作用也大打折扣。
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下一步加强固定资产调控,要继续严把土地审批与信贷投放两个“阀门”,真正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信贷规模。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加强固定资产调控。
把握投资预算下达节奏,调控好政府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42%,成为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今后将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投资预算下达节奏,切实审查投资方向,对不符合“五个统筹”要求的项目,资金缓下或停下。
规范政府债务,抑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快增长。目前城建打捆项目贷款,一方面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加大部分城市政府债务风险。根据抽样调查,目前部分城市债务规模大、增长快、偿债能力差,如不及时控制,债务风险将会越来越大。为此,财政部门需要从政府债务管理的角度,清理城市债务、评估债务风险,在此基础上,严防城建投资超越财政承受范围。
建立约束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我国企业生产环境、资源、安全成本长期严重低估,是造成目前经济粗放增长、企业投资盲目扩张的重要原因。为此,应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排污权交易与有偿取得改革,补足企业生产的环境、资源、安全成本,建立起生产要素投入约束机制,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遏制企业盲目扩大投资的内在动机。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