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顺差激增再探源 加工贸易成为顺差主要来源
- 发布日期:2006-05-11 啤酒工业信息网
继去年我国实现1020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之后,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据海关最新统计,在今年2月贸易顺差出现了短期回落后,3月份的贸易顺差大幅回升至112亿美元,一季度的贸易顺差累计达到233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5亿美元。
去年创纪录贸易顺差仍记忆犹新,此时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加工贸易是顺差的主因
表面上看,我国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的支持:一是我国过度储蓄最终引致过度投资,形成了大量的产能,加之劳动力成本低廉,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为强劲,对我国产品形成了持续的需求,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奉行的低利率政策更是有效地刺激了其居民消费。
因此,我国廉价商品的大量供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量需求,共同促成了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过度的储蓄与投资,在压抑我国居民消费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对国外产品的进口需求,贸易顺差因而持续增长。
而深入分析贸易结构则可发现,一般贸易加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从近六年来的月度数据来看,加工贸易顺差一直大于顺差总额,尽管一般贸易也时常略有顺差,但金额相对较小。比如,在今年前两个月,加工贸易贡献的顺差达202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仅为33.6亿美元,其他贸易形式则形成了115亿美元的逆差。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正因如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其他贸易显然不具有这一特性。
数据表明,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0%,其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则达56.3%;今年3月份所占比重分别为50%、57%。而加工贸易顺差占其出口的比重则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每100元加工贸易就会产生30元左右的顺差,这使得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居高不下,成为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加工贸易增长的根源在于我国以加工为重点的制造业中心的确立。具体而言,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很好地回应了国际分工的要求,我国以低廉的劳动力、较好的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出口的政策推动,甚至地方政府不惜成本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策略,最终赢得了国际资本的青睐,促使中低端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工业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
正视顺差扩大带来的问题
2002~2005年,我国顺差总额分别为304亿、255亿、321亿、1020亿(美元),2005年顺差达到前三年的总和。而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则分别为577亿、788亿、1065亿、1426亿(美元),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为2002年的2.5倍。可以预计,随着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继续涌入,我国未来加工贸易及其顺差规模仍将继续加大。
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的失衡是不可能持久的,持续扭曲的贸易失衡格局必然会带来痛苦的调整。目前来看,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增长,贸易顺差巨额的增长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重视。
首先,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张增加了贸易摩擦的频度,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我国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如近期欧盟对中国鞋制品、彩电等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就是典型的例证。
其次,贸易顺差特别是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给快速发展中的中美贸易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为2116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则达到1142亿美元。而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则表明,美国对中贸易逆差已达到2016亿美元,占美国贸易总逆差的26.3%。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贸易顺差达28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214亿美元。
高额的贸易顺差使美国的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促成了强劲的对美出口增长,损害了美国相应的就业机会。因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国政府决定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然而,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在2005年提交了一份报告中认为,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后,仍处于严重低估的水平。
该报告要求美国财政部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并建议美国国会考虑施加27.5%惩罚性关税。近期,由于美国参议员舒默与格雷厄姆访问中国后将这一议案的表决时间推迟到今年9月底,然而,若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大幅增长趋势不变,推迟表决可能只是延缓了贸易冲突的时间,人民币后续升值压力依然很大。
第三,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及热钱的大量涌入,外汇储备巨额增长。据统计,2002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2864亿美元,而到2006年3月末已增至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仅今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就增加562亿美元。
囿于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大量涌入的外汇,导致我国基础货币相应大规模投放,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弱化。货币因而呈现过量供给,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与此同时,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债券,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投资可能出现巨额损失。
再有,贸易顺差及出口总额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额占GDP的4.5%,外贸依存度高达63%,该比重远高于世界各国平均20%的水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过度依赖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可能导致经济体脆弱性增强,更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比如,以电子元器件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因2000年左右美国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就曾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人民币升值难改顺差格局
自去年7月我国政府进行一次性币值调整后,人民币整体上保持了升值趋势。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是逼近1:8的大关,随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有增无减。
如果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有利于促成贸易走向平衡,那么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是有利的;然而,加工贸易的顺差形成机制,以及加工贸易顺差占总体贸易顺差比重大等特性,决定了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很难减少贸易顺差。
相当比例的加工贸易来源于外资厂商的投资建厂,而外商主要考虑到中国成本低廉与基础设施良好,才将其制造业链条的加工环节向中国转移。正因如此,加工贸易的需求增长较一般贸易需求增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而人民币升值,在提升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其进口成本,币值上升真正能影响的只有30%左右的国内增值部分。
国内增值部分大体可分解成三个方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资源价格与极低的环保成本、企业利润。前二者是吸引外资厂商的关键因素,目前这一成本仍处较低水平;而利润部分对相当比例的外资厂商而言则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即中国境内的利润变动并不影响其整体盈利增长。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加工贸易影响将十分有限。
与此相反,人民币持续升值对立足于一般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的企业而言,则面临完全不同的境遇。币值的提升直接增加了这些贸易形式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降低这部分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尽管目前总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态势表明,缓慢升值的人民币暂时未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打击,但是,持续攀升的币值最终必定会减弱国际市场的需求,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从事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拐点已越来越近。
换言之,人民币升值的对不同贸易形式的打击是不均衡的。币值的上升,往往会对一般贸易与其他贸易形成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在一般贸易中,相当比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影响一旦扩展,将会影响到就业。令人担心的是,币值上升过程中一般贸易中的就业损失很可能远远超过加工贸易中的就业增加。
因此,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一般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将出现顺差减少、逆差增加的趋势;加工贸易在币值上升中的优势地位使其仍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速。
可以说,加工贸易的特殊顺差形成机制,已使我国外贸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必然相应大幅增加贸易顺差,从而对人民币升值形成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顺差的扩张影响较小,反而遏止了一般贸易与其他贸易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扭曲我国业已失衡的外贸格局,进而酝酿着中国经济未来巨大的调整风险。
因此,有必要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更多的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其转型升级。可通过加征劳动保障税与设定最低工资等形式增加劳动力成本;通过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及资源价格调整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通过严格环境执法增加环境成本;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影响外资企业利润等政策手段加以调节。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