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所谓经济过剩现象。一时间在中国,商品过剩、产能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外汇过剩,甚至大学生过剩等舆论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使经济界、理论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究竟怎么了”的疑问。

  根据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统计资料,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只有极少数行业投资增长有所回落,其他多数行业投资冲动依然强烈,其投资增长幅度仍然远远大于已经很高的城镇投资总体增速。如2006年前5个月,铜冶炼投资同比增长78%,煤炭投资同比增长64%,纺织投资同比增长45%,汽车投资同比增长39%,钢铁与电解铝行业已连续数年分别以40%、50%的速度增长,目前仍在继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还没有为市场所完全感受,但随着经济的平稳回调,这一问题会更明显地突出出来。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1.钢铁行业:2010年剩余产能约2.5亿吨。

  据统计,几经整合,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共有870家。据保守计算,2006年底的产能总量如下:从需求来看,我国近期粗钢表观需求为3亿吨左右,2010年为3.2亿吨左右,如按在建和拟建项目匡算,炼钢产能约超过实际需求1.5亿吨以上。

  另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5年底我国炼钢能力已达4.7亿吨,在建能力和拟建能力为1.5亿吨,2010年将达6亿吨以上,而预计表观需求量,最高约为3.5亿吨,剩余产能约为2.5亿吨以上。

  问题还在于,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中,技术落后、能耗过高、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比重很高。据国家发改委数据,目前4亿吨的钢铁产能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产能约有1亿吨,占炼铁总产能的27%,2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和小电炉产能为5500万吨,占炼钢产能的13.1%。

  而且这些落后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两地区,其中,华北地区落后炼铁产能占全国60%,落后炼钢产能占全国36.5%;华东地区落后炼铁产能占全国21%,落后炼钢产能占全国23.3%,需要淘汰的任务十分繁重。

  2.煤炭行业:2010年潜在产能过剩将达4亿吨。

  据预测,2006年国内煤炭总需求为21.7亿吨,出口8000万吨,表观需求总量约为22.5亿吨,产能剩余在1.5亿吨~2亿吨。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增长将会日趋平缓,可望保持在24亿吨上下。但据国家发改委预测,目前仍有一批新建和改建项目正在建设中,如果建成,到2010年,煤炭产能将达到28.6亿吨。煤炭行业潜在产能总量过剩将达4亿吨以上。

  问题同样在于,在现有我国煤炭行业中,小煤矿比重严重过大。2004年整顿前,我国共有小煤矿2.3万个,占全国煤矿总数88.9%,平均单井规模仅为4.2万吨/年产,全国煤矿从业人员超过552万人,人均年产煤炭不足400吨。规模过小,技术与管理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且安全设备缺失。第一阶段关闭了近6000个“问题矿”,尚有1.7万个小矿,今明两年再关闭7000个“问题矿”,小煤矿总数需控制在1万个以下。

  3.电力行业:未来潜在产能也将出现明显过剩。

  2005年底,我国电力行业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0841万千瓦,其中火电38413万千瓦,占75.6%;水电11652万千瓦,占22.9%;核电685万千瓦,占1.35%;风电、太阳能电比重很小。因此,电力产能结构严重偏重于火力发电,是我国电力产能结构的重大缺陷。此外,我国电力行业的装机结构不尽合理,小机组装机比例偏高,2004年底全国小机组总规模达8600多万千瓦,其中0.6万千瓦~5万千瓦火电机组有3796台,装机规模为4666万千瓦。在2005年的整顿中,处置了4283个项目,停建3400万千瓦规模,盲目扩张势头有所遏制。

  但2006年以来,电力产能投资又有反弹。据有关专家估计,如在建、拟建项目继续投资,未来几年将有5亿千瓦装机容量投产,届时我国电力产能将达10亿千瓦。我国发电量2003年增长14.8%,2004年增长13.6%,2005年增长13.3%,2006年预计增长12%。随着增速逐步趋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电力弹性系数将逐步下降。照此推算,我国经济今后若干年如保持8%~9%的增速,电力行业的潜在产能也将出现明显过剩。

  4.电解铝行业:近期产能过剩、产量过剩问题同时存在。

  2005年我国氧化铝生产能力为89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达1070万吨,铝加工能力710万吨,电解铝生产总量为781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为75%左右。出口未锻轧铝132万吨,铝加工材产量594万吨。据资料显示,近期电解铝的表观需求量为720万吨左右,电解铝产能过剩、产量过剩问题同时存在,产能大量闲置。

  问题在于,在现有电解铝行业中,企业分散、规模过小,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量仅为7.4万吨。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仅占28.3%,而年产20万吨以上企业只有9家。2004年通过清理整顿,淘汰了40家工艺落后、耗能大、成本高、自焙槽生产企业,停产规模约120万吨。清理违规项目23个,停建缓建项目总能力达247万吨。但从2005年起,新开工项目再次反弹,目前仍在续建电解铝项目11个,建设总产能为112万吨,另有拟建项目10个,建设总产能约140万吨,按此预测,2006年电解铝总生产能力将达1160万吨,2007年总生产能力将达1250万吨,2010年总生产能力将高达1300万吨。由于国内需求总量有限,铝土资源保障程度不足,氧化铝需大量进口,而原料价格猛涨,并且电解铝是高耗能产业,出口铝属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因此控制电解铝产能的扩张、解决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尤为重要。

  5.汽车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求300万辆。

  汽车行业是我国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几年来,产能扩张问题非常突出。

  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仍有近120家整车组装企业,我国汽车行业总生产能力1000多万辆。按目前市场需求600多万辆计算,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求约300万辆。另据了解,目前各地仍在纷纷上马汽车项目,在建项目产能为220万辆,拟建汽车生产能力约为800万辆。按此,到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能力将达1600万辆~2000万辆。尽管目前汽车产销率较高、库存较少,但从发展趋势分析,生产能力仍明显超出了市场需求量。在过剩产能中,目前汽车行业生产能力闲置最突出的是厢式车、仓栅式运输车、改装车及专用车制造的生产能力。

  问题还在于,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散、小、低的问题同样突出,真正自主品牌、成规模、大批量生产不多。总体上看,目前汽车生产能力仍呈现“万国生产体系”状态。

  此外,据统计,我国铁合金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将长期低于50%,焦化行业2006年产能剩余率将达24%,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超出实际需求1倍,民用航空业、海绵钛等行业同样存在投资扩张过快、潜在产能可能过剩的问题。

  二、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特点与成因

  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不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有过,改革开放以后也曾发生过。但是,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产能过剩,的确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原因。

  (一)当前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特点1.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技术先进的产能与技术落后的产能同时并存,而且许多行业技术落后产能的比重,远远高于先进产能,明显地表现出行业内产能结构性缺陷,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是一种低水平产能过剩。

  2.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的集中度普遍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而散,行业内现有生产能力总体大而不强,带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而且大多数新产能的扩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短期性特点。

  3.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大多数过剩产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性生产能力,明显地影响整体能耗降低和环境状况的改善,而且由于现行机制作用,往往优不能挤劣,并时而出现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以劣挤优的情况。

  4.在现有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行为明显地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和体制性约束,生产能力的扩张不考虑国内资源的承载能力,过度依赖进口资源和产品出口,存在明显的战略性经营风险。

  (二)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背景

  一是在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且进入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特殊阶段发生的,此时能源与基础原材料行业成为抢手行业。

  二是从1998年开始,国家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大型项目纷纷上马的背景下发生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行业需求猛力增长。

  三是在我国新的开放形势下,以及前几年强烈“反紧缩”政策实施后出现整体经济水平大提升、经济周期处于上升期发生的。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国际国内需求猛增,价格猛涨,市场诱惑十分强烈。

  四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民营经济开始趋强,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确立,民营投资积极性出现前所未有的释放的情况下发生的,部分行业新增产能投资的自发性增强。

  五是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强烈追逐GDP增长,把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工矿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生命线”的大氛围下发生的,出现了明显的思维粗放、门槛过低和结构偏重的倾向。

  从对我国部分行业当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的特点以及出现产能过剩的大背景的研究来看,可以认为,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在解决物质产品丰富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不仅仅是一般的、简单的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问题,它蕴含着我国经济运行中许多深刻的、在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是我们缺乏前瞻性、总体规划不到位和体制关系没理顺造成的。

  现实也充分证明,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有非市场化投资冲动和信息不对称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是相关政策不到位或不作为的结果。因此,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分类处置,对症下药。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