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较低涨幅,且价格涨幅明显小于去年同期。

  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价格总水平运行仍然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从各月份的价格同比涨幅变化来看,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0.9%、0.8%、1.2%、1.4%和1.5%,价格涨幅在春节之后呈现。总体加大的走势。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走势来看,1-6月份分别上涨1.3%、0.5%、-0.9%、0.2%、-0.1%、-0.5%,前6个月环比价格累计上涨0.5%。总体上看,价格总水平运行仍然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受需求持续增长及国际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保持温和上升的走势,涨幅比上年同期明显减小,但不同品种价格运行走势发生不同变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当前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虽然我国供大于求的格局有利于抑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但由于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以各种形式向下游产品传导,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的可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有的不一定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今年以来,由于铜价的暴涨和钢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家电制造业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家电生产企业不堪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沉重负担,纷纷出台提价的措施。例如目前的空调价格已经上涨,平均涨幅在10%以上,有的已达30%,微波炉价格也已出现5%左右的上涨。随着有色金属、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将出现上涨的局面。
  2、当前社会各界对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较大。由于今年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入和力度的加大,全社会普遍对资源价格上涨有很高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加大了资源价格上涨压力。今年前6个月采掘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8.7%、有色金属销售价格上涨42.2%、锌价上涨85.7%、铜价上涨68.8%等价格的暴涨均与资源价格改革的预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预期也会进一步影响今年后期资源价格的上涨。从市场反应来看,连续十几个月价格下降的钢材销售价格在2月份以后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环比),今年以来钢材价格新涨价16.9%,其中薄板价格上涨34.1%,中板价格上涨41.5%,线材价格上涨15.1%。

  3、企业利润仍在向少数几个大的行业集中。前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只有2.8%,远低于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6.0%的增幅,这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使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亏损的边缘。

  通胀通缩因素都存在

  (一)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增长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今年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0.3%,上半年GDP增长10.9%,分别高于去年同期0.4和0.9个百分点,且呈加速增长态势。1-6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快了0.7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2.1个百分。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上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呈加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不但都快于2005年同期,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经济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2、国际市场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将更为明显。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市场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3、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快速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压力。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同比增长12.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在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快的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量也大幅度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6265亿元。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较快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目前全社会普遍对资源价格上涨有很高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

  (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分析

  尽管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但从总体供求关系和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来看,也存在相当的抑制价格上的因素,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好的基础的。

  1、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抑制价格上升。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工业消费品价格运行的趋势来看,今年以来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下降的走势。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仍然是抑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有所减小。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明显显现,前期实施的增加紧缺生产资料供给的措施也收到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消耗资源高的行业发展受到控制,抑制了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基础行业的投资,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使得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另外,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这种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好转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看,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大缓解。

  2、粮食等食品价格运行平稳,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今年夏粮又获丰收。粮食的连续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而蔬菜、水果价格在第二季度将呈现略有回落的运行态势,从而大大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今年4月以来,国家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这将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情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预计下半年价格平稳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各种价格上涨的变化趋势、前期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形成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等综合判断,今年后期我国价格总体将延续前几个月的运行态势,即价格总体变化相对平稳,但个别品种价格变化会有较大的波动。

  
  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下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将扭转相对低迷的运行态势,出现一定的上涨幅度,且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明显大于上半年,预计涨幅将在4%左右,全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在2.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中有色金属和石油价格仍将领涨生产资料销售价格,钢材价格在下半年也将出现一定的上涨走势。

  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将保持目前的温和上涨态势,预计全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将上涨4%左右。

  石油价格将在高位波动,并不排除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仍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煤炭、电力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压力。近期石油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夏季是用油高峰期,同时夏季频繁发生的飓风天气也会对海上石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从历年油价变化情况看,每年夏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都会出现一定幅度上涨。而且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内乱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投机基金仍会在石油期货市场大肆炒作。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国际油价会继续保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并不排除再创历史新高的可能。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改革将会进一步影响国内油的上升。特别是在国内石油价格在资源价格改革的预期下,今年后期将继续上涨。作为与石油有很强相关性的煤炭价格受石油价格的影响也将上涨,进而影响到与煤价联动的电价的上升。总体上看,国内石油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煤炭、电力价格也将受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

  有色金属价格将在高位运行,不排除出现一定幅度波动的可能。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态势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涨幅可能有所减小。受资源短缺、旺盛的需求以及价格的惯性作用影响,预计有色金属价格将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随着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供应将会增长,供求矛盾将得到一定缓解,因此价格涨幅也会随之略有减小。同时,由于前期价格涨幅很大,但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前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锌、铜价格已经超出市场预期,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

  钢材价格将保持上涨的态势,但涨幅会逐步减缓。从钢材价格的变化来看,由于去年5月份以来钢材价格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出现了今年2-6月份的价格反弹。加之石油、煤炭、电力、运输价格、铁矿石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但从发展来看,前期上涨幅度过大的有色金属价格出现了回落,而且目前的钢材价格已经接近去年同期的价格水平,因此继续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同时,由于国内钢材产能仍然过剩,钢价的回升刺激了钢材产量的大幅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材价格的过快上涨。此外,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力度,将会对今后钢材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钢材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动力不足,后期钢材价格小幅波动上升的可能性较大,一般不会出现前些年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将持续下跌。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和规模效益的提高,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继续呈现总体下降的态势。但由于有色金属及钢材价格的上升,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将有所减小。

  建议重点关注价格的结构性平稳

  今年的价格总水平仍然处在平稳运行、小幅温和上涨的良好态势,尽管存在资源价格改革、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压力,价格总水平的运行基本不会改变原有的运行趋势,短期内既没有通货紧缩的威胁,也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特别是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仍在大幅度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低迷,价格运行处于相对的不稳定状态。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大压力的同时,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的苗头又有所显现,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另外,今年影响经济和价格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经济和市场特别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美伊核危机的发展、国内地方政府换届的效应、老百姓对价格上涨的感受加强等因素,均加强了今年价格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今年的价格运行决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在继续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还要增加居民和企业对价格运行结果的满意程度。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徐连仲)

  ○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对后期价格的上涨形成一定压力,资源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逐渐显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增长将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预计下半年CPI将保持小幅温和上涨的走势,涨幅略大于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明显大于上半年,预计涨幅将在4%左右

  ○建议加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价格的结构性平稳,加强对垄断行业价格的监管,避免垄断行业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

  ○资源价格改革应积极稳妥、逐步进行,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还要落实好资源价格改革的配套措施,调价措施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今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及主要品种价格变化情况

  单位:%

  月份123456

  生产资料销售当月-1.0-0.8-1.6-0.254.416.41

  累计-1.0-0.9-1.1-0.90.141.1

  环比0.10.81.02.072.931.3

  有色当月26.632.327.541.072.250.0

  累计26.629.528.832.040.142.2

  环比7.86.2-1.412.017.4-11.2

  钢材同比-20.7-21.3-20.9-18.8-13.5-3.8

  累计20.7-21.0-20.9-20.4-19.0-17.3

  环比-1.70.84.23.63.75.4

  原煤当月00.40.70.20.20.5

  累计00.20.40.30.30.3

  环比0.90.90-0.600.0

  石油及其制品当月24.926.023.622.024.130.4

  累计24.925.524.924.124.126.3

  环比0.50.91.93.03.74.7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