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GDP"标准一时不见出台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日前推出一项全新的政策建议,对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施以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几年前我们曾经提出,争取用3至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但是,绿色GDP能否核算,在技术上如何具体操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那么,对一些地区不以GDP为政绩的衡量标准,允许这些地区的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是否是一个现实而理性的选择?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一直以来,GDP数值造成了部分地方官员的"惟GDP论",不顾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靠开办"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的项目和过度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
  我们的经济高增长,是以高消耗换来的。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曾指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意味着我们为GDP高增长付出了高消耗、高污染的沉重代价,而这种代价造成的资源损失和环境退化是无法挽回的。
  无法挽回的还有那些失地农民。大家知道,GDP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市场增长。房地产的快速增长,会拉动上下游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快速增长。由于房地产业对GDP增长占了相当高的比重,且周期短、见效快,这就成了地方政府官员追求业绩、发展经济的最好方式。但是在房地产增长背后,损害的是几千万失地农民的利益。一项调查显示,其中60%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这是几千万农民在各地大力推进城市化、房地产急速发展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永续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并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重要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果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过度性放牧、掠夺性开采、毁灭性砍伐等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基础之上,那么,不仅资源会难以为继,环境亦不堪重负,而且经济也必将最终陷入危机。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政府官员理当力促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损害自然环境、损伤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因为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内部的和谐,正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以牺牲环境与民生幸福及社会和谐为代价,追求GDP的畸高增长是本末倒置。这就需要通过改革现行政绩考核机制,迫使各级官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为依归。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虽然"允许负增长"这个理念还存在不少瑕疵:比如,GDP虽不好但至少还是一个政绩评价标准,如果去GDP后没有新标准跟上,零增长、负增长有可能成为一些官员懒政和不作为的借口;再比如,允许GDP零增长、负增长,看似政绩去GDP化了,其实本质上还是以GDP为中心。但"允许负增长"打破了笼罩中国经济许多年的发展主义迷信,体现了对科学的尊重。因为经济增长应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结果,很多时候并非人之理性和主观所及,强迫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只能造成涸泽而渔的发展灾难。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允许GDP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进步。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