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报告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改善
  • 发布日期:2006-05-29     啤酒工业信息网
  央行发布《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报告在总结、分析2005年我国区域金融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2005年,全国各地区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启动。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加快。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位回落,进口增速回落幅度大于出口,贸易顺差加大或贸易逆差减少。中西部和东北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成为外资进入新热点;财政支出增速也在加快,对推动经济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报告同时指出,各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河南、四川等8省份农业增加值超千亿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优势得到初步发挥,中西部地区石油、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各地区服务业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各地区各类价格涨幅总体上呈回落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运行,但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仍居高位。
  报告分析,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各类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趋升,2005年职工平均工资上涨14%,涨幅最高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平均涨幅最高。房地产价格涨幅总体平稳,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价格涨幅回落明显,上海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出现负增长;但受消费升级、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一些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和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上升势头。
  报告指出,2005年,全国各地区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各地区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直接融资比重有不同程度提高,融资结构有所改善,金融资产虽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资金开始更多地流向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存款普遍保持较快增长,西部地区的储蓄增长较快,东部地区企业存款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地区贷款继续稳定增长,全国大部分地区贷款增速处于10%-13.5%之间;在国家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各地区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27个省区市中长期贷款增速出现回落。各地区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部分省份票据融资新增额占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已超过30%。
  报告提醒,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2006年,各地区应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