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商称"积极管理"无助资金回流,呼吁改善投资环境
  • 发布日期:2006-02-07     啤酒工业信息网

路透台北电---回台参加新春团拜的台商表示,台湾两岸经贸政策转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无助于资金回流,并称两岸政策若持续重重限制,不但无法吸引台商回台投资,反而只是加速企业出走,政府该做的是改善投资环境及增加诱因与利基。

总统陈水扁今天重申两岸经贸必须在「小我」和「大我」间有所取舍,呼吁台商以「�鱼返乡」的精神回台投资,而新上任的经济部长黄营杉除了鼓励台商回台设立总部外,并鼓励台商以全球化的角度,转往印度投资。

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认为,台湾不能只是从限制或是政府主导的方式来局限台商发展的方向,因为台商自会以利益作考量,对风险进行评估;政府反而应该朝有效的政策松绑和改善投资环境,来增加诱因和利基,吸引台商返台投资,甚或上市筹资。

「在这里筹资,只有40%的净值可以投资大陆,如果台商能用剩下的60%在台湾发展生存,早就不用过去了,何况所募的资金,只有40%能用,�下的60%等于是�置,这对投资人也不公平。」

「为什麽要让这样的成果让新加坡和香港独享?」叶惠德说,若能松绑投资上限,吸引台商回台上市,起码证交所的税会在台湾缴,让台湾的投资人也能分享台商努力的成果,而不须分新加坡和香港一杯羹。

**呼吁开放与改善环境以代替限制**

漳州台商协会会长何希灏说,「他(总统)希望我们『牺牲小我』去『完成大我』,当然大我是需要顾全,但小我也不能无谓牺牲。如果两岸产业政策不要限制得那麽死,两岸早些三通,货物能够直流,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把总部放在台湾。」

何希灏并指出,如果台湾把经贸环境改善好,两岸经贸弄顺畅,相信愿意回来的很多,但政府却都没有探讨这一层。

「政府应该是要『积极开放』大陆投资。如果没有大陆贡献的顺差,那麽台湾去年事实上总体贸易是逆差。所以必须面对问题,去制定真正可行的经贸政策。」他说。

北京台资企业协会理事长谢坤宗说,「哪里有钱,哪里去,资金是没有国界的。这就好像政府无法规定计程车只跑哪些路线,因为计程车若招不到客,一定要往有客的地方去嘛!...简单说,台湾如果经济好,台商谁会愿意离乡背井去外面做事呢?」

台湾去年全年贸易顺差约为78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包括香港)为最大出口市场,比重达37.8%。另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907项,实际利用台资21.5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中国对台湾贸易逆差581.3亿美元。

去年底由中华徵信社发布的研究报告则显示,大陆台商前1,000大企业2004年整体营收加总共计7,336亿人民币,约合3.08兆台币,几近于台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与上海去年的GDP亦相差无几。

**前进印度有其难度**

至于经济部称,将辅导台湾企业转进印度投资,电子电机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表示,印度消费模式比较接近大陆农村消费,虽然市场够大,如何与当地市场结合,除了需要人脉外,还需克服与精明难缠的当地人做生意的障碍。

「虽然印度还是值得注意的市场,但马上就有成果收割的地方也不能放弃。」他说,如果政府愿意提供资源来帮助企业克服进入印度市场的困难,那麽业界当然欢迎。

叶惠德称,对内销的厂商来说,中国的市场广大,经济成长比印度来得好,而且没有语言和文化等障碍,当然还是投资的首选。而对外销的人来讲,虽然大陆的人工成本的确在上涨,但风俗民情在管理上大陆还是比较没有障碍,除非是配额问题和特殊原料等少数个案,否则去大陆投资的台商要转进印度的可能不大。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