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崛起要走哪条道路?未雨绸缪万亿外汇储备
  • 发布日期:2006-02-07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中国人民银行1月15日公布2005年第四季度金融运行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8189亿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一数字突破1万亿大关并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可谓指日可待。

    外汇储备多少为宜,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由于资源天然具有的稀缺性及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一国外汇储备必定需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而非无节制地增长下去。至少从目前来看,庞大且激增中的外汇储备已经带出以下三方面负面效应,即,一、巨额外汇占款严重干扰货币政策顺利实施;二、巨额顺差持续引发贸易摩擦并激化本币升值压力;三、较为单一的投资渠道不断积累外汇储备减值减效之风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以来,始终保持突飞猛进迅速赶超之势,很显然,这和中国快速提升中的竞争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不无偏颇的重商主义以及分权改革下“诸侯经济”各自为战的“引资运动”也是“功不可没”。

    因为长期受制于国际封锁及资本短缺,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直采取尽可能扩大出口与限制进口的政策,这在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急需高积累而高投入的时代背景下,确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而眼下,随着对外收支大幅度改善、因储蓄过剩而导致重复投资与内需不足相互恶化的情况下,中国有必要反思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继续适合未来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

    更有甚者,如果说“出口优先”战略尚且符合比较优势且为东亚雁阵模式所引领的话,大规模FDI背后所隐藏的制度缺陷及日益明显的双重效应则更应为力图避免“拉美化陷阱”的中国所警视。有数据显示,1979年至2004年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高达743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大量资本输入的同时又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奇特现象,虽然正合普遍性的全球经济失衡趋势,但又因其显而易见的不合理且不可持续而隐患重重。

    无可争议,持续攀升中的FDI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亦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必要的启动资金及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但在此外,尤其是在中国正以巨量资本不断廉价投资于发达国家的今天,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将不再是要不要继续融入全球体系,而是如何融入全球体系。

    这种成本收益的不匹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行政分权式的改革,各地方政府为追求税收、就业以及政绩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动持续不退,各种各样不计成本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其次,由于缺乏高回报、大规模的投资渠道,中国在外汇储备的运用上只能依赖于美国国债等少数投资工具,由此带出的必然后果是收益寡薄且风险集中。

    无论如何,谈论这一话题的心情是复杂的。作为东亚经济奇迹最主要的经验,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以证明强政府主导下集中发展、优先发展模式在中国的移植是成功的。但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终究要走上前无古人的独特道路,而眼下,也许正是未雨绸缪战略转型的合适时机。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